一石激起千层浪。黄光裕和陈晓发表此番言论的第4天,苏宁电器股价从2006年7月31日的48元跌到43?郾5元,跌幅5?郾33%。黄光裕的一席话,竟然让苏宁市值数天内“蒸发”十几个亿,这让苏宁高层难捺其火。甚至连外表温和如张近东者,也不禁埋怨道:“到底谁更咄咄逼人?这个在业内是有公论的。以光裕和陈总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怎么能对媒体说出那样不负责任的话?”而苏宁总裁孙为民则愤怒地指责黄光裕:“他向世人撒了个弥天大谎!”并扬言黄光裕此举已经对苏宁品牌和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不排除诉诸法律。
业内人士指出,黄光裕已经把收购苏宁的野心付诸实际行动,此举无异于吹响了收购苏宁的号角。其实,黄光裕对苏宁“垂涎”已久,之所以没有更早下手,是因为他觉得当时不划算。他对笔者解释:“我相信苏宁也应该很明白,拿它现在的价格来跟我们谈,我们肯定不干。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违背了合并的原则--因为合并是要对企业的实力、管理能力、费率等综合进行评估,并不是仅仅对一个股价进行评估。但是不按现在这个价格,他们的股东也可能不干。”但黄光裕对苏宁的欲望一直没有断绝,他相信“虚高的股票价格”必然会从最高点跌下来。
没有打不败的对手,只因为你没有找准对方的死穴。有并购专家指出,黄光裕之所以如此张扬,是自恃看准了苏宁的弱点所在,就是它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这位并购专家认为,黄光裕很可能采取的手段是:先抛开张近东,伺机打压苏宁的股价,然后乘虚而入,直接搞定其他机构投资者,回头再向张近东摊牌,逼其就范。因为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因其持有巨额的筹码而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和市场号召力,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只股票的命运。
张近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承认苏宁目前资本结构较为分散,“表面上看起来是存在其他方式收购的可能”,但他对国美却持一种近乎“蔑视”的态度,认为国美没有收购苏宁的能力。他说:“无论他们通过哪种方式都做不到--因为流通股东对苏宁的信心是很足的,他们中间很多都是3年、5年乃至10年的长期投资,我们对他们的坚持充满信心;我们的净资产要大于国美;企业管理是非家族式的;我们刚刚拿到了国开行的贷款,资金实力也大于同行。我们并非不具备收购能力,只是选择了自身扩张的发展模式。”张近东自己后来透露,当时他曾当面对黄光裕撂下了狠话:“如果苏宁做不过国美,我把它白送给你!”
黄光裕对苏宁从国开行贷款的行为同样嗤之以鼻,他对笔者说:“通过商务部的协调,国开行针对国内家电零售行业提供了500亿元的贷款,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要求的贷款模式不符合零售行业的模式,它有很多的条件,包括钱是封闭式的专款专用,而且这笔贷款7年之内不能充分使用的话,看似百分之四点几的利息很低,实际上可能要高于我们正常的贷款利息。我们认为拿这种钱付出的代价是不符合企业利益的。我们原来申请了150亿元,后来批了20亿元,但我们一直没有去拿。”黄光裕甚至质疑:“现在苏宁为什么要去拿这笔钱?是碰到什么难事了?还是为了赶在这个时候做一个炒作?我们企业从来不向银行去贷款。”
业内人士指出,黄光裕已经把收购苏宁的野心付诸实际行动,此举无异于吹响了收购苏宁的号角。其实,黄光裕对苏宁“垂涎”已久,之所以没有更早下手,是因为他觉得当时不划算。他对笔者解释:“我相信苏宁也应该很明白,拿它现在的价格来跟我们谈,我们肯定不干。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违背了合并的原则--因为合并是要对企业的实力、管理能力、费率等综合进行评估,并不是仅仅对一个股价进行评估。但是不按现在这个价格,他们的股东也可能不干。”但黄光裕对苏宁的欲望一直没有断绝,他相信“虚高的股票价格”必然会从最高点跌下来。
没有打不败的对手,只因为你没有找准对方的死穴。有并购专家指出,黄光裕之所以如此张扬,是自恃看准了苏宁的弱点所在,就是它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这位并购专家认为,黄光裕很可能采取的手段是:先抛开张近东,伺机打压苏宁的股价,然后乘虚而入,直接搞定其他机构投资者,回头再向张近东摊牌,逼其就范。因为基金这类机构投资者因其持有巨额的筹码而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和市场号召力,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只股票的命运。
张近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承认苏宁目前资本结构较为分散,“表面上看起来是存在其他方式收购的可能”,但他对国美却持一种近乎“蔑视”的态度,认为国美没有收购苏宁的能力。他说:“无论他们通过哪种方式都做不到--因为流通股东对苏宁的信心是很足的,他们中间很多都是3年、5年乃至10年的长期投资,我们对他们的坚持充满信心;我们的净资产要大于国美;企业管理是非家族式的;我们刚刚拿到了国开行的贷款,资金实力也大于同行。我们并非不具备收购能力,只是选择了自身扩张的发展模式。”张近东自己后来透露,当时他曾当面对黄光裕撂下了狠话:“如果苏宁做不过国美,我把它白送给你!”
黄光裕对苏宁从国开行贷款的行为同样嗤之以鼻,他对笔者说:“通过商务部的协调,国开行针对国内家电零售行业提供了500亿元的贷款,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要求的贷款模式不符合零售行业的模式,它有很多的条件,包括钱是封闭式的专款专用,而且这笔贷款7年之内不能充分使用的话,看似百分之四点几的利息很低,实际上可能要高于我们正常的贷款利息。我们认为拿这种钱付出的代价是不符合企业利益的。我们原来申请了150亿元,后来批了20亿元,但我们一直没有去拿。”黄光裕甚至质疑:“现在苏宁为什么要去拿这笔钱?是碰到什么难事了?还是为了赶在这个时候做一个炒作?我们企业从来不向银行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