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凑热闹。比如,IPO就是一个热闹。券商把公司的亮点都挖掘得比较齐全了,还能留下多少空间给散户呢?凑这种热闹有违“留有余地”的原则。我就此想了一个例子:到北京读书的外地学生有一半以上(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本人)在前三四年没有去过长城,后来快毕业了才想起来去一趟。有的人等到分配到上海或者武汉工作以后,才到长城一游。为什么?因为他们当时认为,反正以后机会很多,何必着急呢?假想,北京市政府立个规定,外地学生必须在入学的前两个星期内参观长城,否则,以后20年内不许游览,结果会怎样呢?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内作好安排游览长城。
乳酪同理,上海人对于参观世博会就不如外地人积极,为什么?上海人想,反正6个月内任何时候都可以去,着什么急呢?你明年问问上海人吧,绝大多数人最终没有去过。
乳酪IPO不同,这像抽签中彩一样,热热闹闹,激动人心,只有几天(而不是6个月)的截止日期。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于是,大多数人无法战胜自己心中的魔鬼。世界上的大多数IPO都是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上市的:公司的业务状况良好,股市的状况、管理层的状况良好,等等。券商受聘大作宣传,等到上市之后,人走茶凉:公司业务滑坡、管理层不修边幅、券商把目标和热情转移到了下一个公司,再也不存在一个截止日期的问题。你猜猜股价会不会向好?当然不会。但这才是长期投资者捞便宜货的好时机。
乳酪国外大量研究显示,全球几十年来的IPO在前一两年都是很让人失望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本书后面的参考目录中所列的资料。
乳酪其次,减少交易频率。我在本书的很多地方谈到了频繁交易的害处。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这些年来,为什么每个买房子的中国人都能赚钱呢?当然,根本原因是房价在上涨。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把房子都变成股票,交易成本非常低,交易非常容易,只需在电脑上按几个键,或者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完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市场当然会比股市大很多,而且更加激动人心,可是,很多人就不见得能赚钱。为什么?他们对市场时机的把握不对。有些人越是亏,就越着急,试图用更多交易的办法把亏损赚回来,但结果当然是亏更多。
乳酪用薄利多销的概念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政府把房地产的交易税收和费用率降得很低很低,但政府的实际税收收入却很高。为什么?因为人们不安分,坐不住,太贪心,太急于交易。也就是说,降低房地产的交易税费率会极大地刺激人们的交易频率。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房子的业主们作为一个集体反而交了更多的税费,赚得更少,而且,很多人会亏钱。
乳酪最后,不要买太小的公司的股票。小公司有很多优点:基数低,增长快,遇到风险调头快,管理半径小,管理成本低。但是,小船也更容易被风浪打翻。另外,它们的股票交易不活跃,在下跌的时候容易跌得更快。在有些行业,小公司还有一个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账目比较容易做假,董事长多吃了一顿鲍鱼,结果公司的行政费用就涨了5%。
乳酪在内地股市,大公司的估值似乎比较便宜,而小公司(特别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估值显得很贵。关于这种现象,我有专门一节解释,请看《创业板:买的是大富大贵的可能性》。从一个稳健的股民的角度来讲,你完全可以把较小的1/4的股票忘记。不要因为别人赚了几倍的利润而改变自己的原则。这些股票是不太严肃(短期化)的投资者的阵地。
乳酪作公司基本面的分析不是高科技研发,专家们不见得比老百姓更聪明。股民们只要抓住常识和避开不懂的东西(或者专业性太强的东西),就可以跑赢专家或者基金经理。比如,完全撇开复杂的学术理论,股票投资有两个最重要的考虑:一是判断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利润在未来三四年会不会有较快的增长,二是判断股票的价格是不是太贵。这两个内容对于股票投资至关重要。但比较快的增长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多少算比较快?
乳酪如果一家企业的利润增长在未来3~5年真的可以达到每年15%~20%(复合增长),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你就找到了宝贝。然后,再看看股票的价格是不是太贵,比如,最好是25倍以下的市盈率。专家们可能会玩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敢于买30或者40倍市盈率的股票。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企业刚刚从亏损状态中恢复,或者由于创新,企业的利润可以非常快地增长),100倍的市盈率也许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强调,这是高难度的动作,只适合专家们玩儿,不适合老百姓玩儿。况且,高难度的动作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的第一要诀是不亏钱。所以,错过几个投资机会没有什么了不起。平稳均衡地赚小钱远远好过大起大落地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