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痛不如短痛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作者:张化桥


英文里有一句谚语,叫做“不烂不补”。用这句话来描述我们的一些经济政策,倒是很合适的。其实,我还想加上一句:“如果一定要补,也要慢慢地来。”我们有些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越来越离谱,但大家对此却并不着急。

举几个例子。中国在用电用煤方面的浪费由来已久,根源是公有制和价格太低,可是一直要等到出现电荒或煤荒的时候才得以重视。在问题还没有恶化时,我们往往视若不见;而到了万不得已时,我们往往采取小修小补的办法,不愿意动大手术。

煤价电价为什么不能涨3倍?当然,反对者有100个理由。比如,这样的暴利能否用税收收上来?能否储存起来给子孙后代?或者用来推动经济转型?但无论如何,至少现在的煤价和电价是无法逼迫经济转型的。另外有人说,“经济能承受得了煤价电价涨3倍吗?通货膨胀失控了怎么办?”殊不知,那不过是通货膨胀的显性化而已。当然,良药总是苦口的,因而在许多决策者看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国水资源的危机也越来越大,但是谁也不想动真格解决问题。水价为什么就不能涨5倍或者10倍呢?

我们的石油价格大大低于国外,也极不利于能源的节省、环境的保护以及交通拥挤难题的解决。为什么油价不能涨3倍?为什么必须保护低效率的工业?难道要等油价涨到每桶120美元之后才想办法吗?

再说汇率,我们实在是越套越深。货币本是政府的一种“铸币税”,可中国人愿意持有大量美元。美元的不断贬值和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直接伤害中国人的。中国持有大量美元,也就成了美元的俘虏。这就像股市的庄家持有一只不争气的股票。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坚决反对”,这是很多人的一种心态。马来西亚在1998年亚洲货币危机之后就持有这种心态,并且实行了汇率管制,赢了索罗斯一局。但马来西亚国家和人民至今还在支付高昂的代价。我们不能重犯这样的错误。

现在,举国上下大谈特谈人民币汇率,这实在让人大惑不解。窃以为,汇率问题实在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却由于政治敏感而延误调整的时机,导致不可收拾。汇率问题反映出中国人的“重商主义”心态,以及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倾向。

中国敢不敢把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马上摇头:“这会危及我们银行的稳定。”可是,我们的汽车业和金融业在政府的庇护下长期长不大,家电业没有任何保护,反而打垮了多数外商。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离奇的事情就更多了,只有等到万不得已时才着手解决(当然也是“循序渐进地”解决)。尤其是许多奇怪的规定,或许要等到股市崩盘时,我们才想起它们是何等可笑。

比如,上市公司不允许回购股票。天下股市哪里还能找到另一家有这样的规则?还有,上市公司不可以在净资产之下发行股票。凭什么?海外上市公司中,股价低于净资产的现象,我们都司空见惯。当然,只有等到我们大多数公司的股价都跌到净资产之下时,我们才会发觉现有些规则是何等的“碍手碍脚”。

其实前车之鉴所在多多。比如,政府对飞机票及手机话费的管制一直要等到成了众所周知的笑话后,才考虑如何应对。10多年来,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不能少于51%,否则就无法体现公有制的优越性;可如今,这些国有股又变成了股权分置的祸首——卖方想脱手,买方避之则吉。我们的政策难道都要一直进行到这个程度才能觉醒么?

A股市场在第一天就应该对外开放,而我们一定要等到2003年才开一点缝(叫做QFⅡ)。难道一定要等到A股再跌5年才开放吗?

当然,有很多人反对A股开放,因为“索罗斯们”很厉害;而且,人民币还不可以自由兑换。而我们需要反省的是,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脖子上、腿上和胳膊上套上一根根绳子呢?腿上的绳子不能放松,是因为脖子上反正还有另外一根绳子?

“摸着石头过河”和“稳定为上”不应成为胆怯和无所作为的借口。过去很多政策是可笑的,因为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在应大胆改革。盛夏喝矿泉水可以止渴,这不需要通过几年的试点。拯救股市的最佳方案2008年不少人提出了拯救A股市场的各种方案,窃以为它们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的方案大体可归纳为三步棋:松绑,开放QFII,多做“深呼吸”。

首先,松绑。

上市公司的股价从中长期来讲,只不过是基本面的一个衍生物。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股价,而忽视企业的业务,那实在是治标不治本。那么,我们的企业现在最需要政府和股东们帮什么忙呢?我认为是松绑。在“管、卡、压”的经济制度下,我们的企业被逼得喘不过气来,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应付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上,筋疲力尽,真正用来做生意和赚钱的时间太少。大量的好生意因为“管、卡、压”而胎死腹中,还有大量本来很好的生意,虽然闯过了“管、卡、压”,但是闯关的成本弄得它们无利可图。这样,企业如何能应付国内外的竞争呢?它们的股价又怎么能持续向好呢?

眼下,全球经济的形势不妙: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大涨;美国的次贷危机尚未完全结束;不管人民币汇率如何,外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在下降,凸显出中国公司的自身问题——在“管、卡、压”的宏观环境下,企业一直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改善管理。

如果我们中国人有一点长远打算的话,那就应该把眼睛从股价移到企业的根本治理上。股价    只是一面镜子。不要怪镜子里的图像不好看,要帮企业松松绑,把它们从恶劣的营商环境中解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它们降低成本、革新产品、建立核心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股价的长期健康。

大家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在过去20年或30年,如果阿尔巴尼亚、越南和朝鲜有股市的话,那么它们的股市会跑赢欧美的股市吗?当然不会。原因很简单: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企业繁荣,也就没有股市的繁荣。

急功近利的人们把股市的希望寄托在印花税下调和政府救市上面,这很可笑。政府把印花税降到零,并且倒过来补贴股票买卖,会不会刺激股市呢?也许会,但这种效果只能是短暂的。打吗啡的剂量必须越来越大,才有持续的刺激效果。政府直接买股票的话,钱从何来?当然只能多征税和多印钞票。但大家都知道,这样做只会加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萎缩。

其次,开放QFⅡ。

"岛国人”害怕外人,莫名其妙。为了害怕而害怕,成了习惯,所以关门。全世界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一个开放或基本开放的股市,唯独我们却害怕把“股门”打开。有人马上会辩解:“因为人民币资本账户下不能自由兑换,当然不能把‘股门’打开。”可是我的下一个问题是:全世界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外汇的自由流动,中国到底怕什么?从我20多年前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到现在,我一直听说着“择机开放,循序渐进”——也许我们还要再等30年,才能有一个成熟的时机。

大家想想,QFⅡ制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是我们中国人胆怯和没有自信心的表现。外国人来中国买A股,当然就是为了赚钱,这有什么可怕的呢?难道我们招商引资都是为了让外国人在中国亏钱吗?

有人说,外资介入容易导致中国的股市危机。可是,在2001~2005年,上证综合指数从2 500点跌到1 000点以下,这算不算危机?这可没有外资的参与。而2008年的中国股灾,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股灾都要严重,上证综指从6 200多点跌到2 700点。可是,QFⅡ在A股市场的份额很小,即使天天鼓吹“阴谋论”的人也无法把责任推到外国人身上。

那么,全面开放股市有什么好处呢?全新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带来思维方式的分散化和多样化,可以减少股市上上下下一边倒的概率,对市场的平稳有好处。从长期来看,市场越开放,估值水平也就越高。比如美国,虽然次贷源于美国,加上美元汇率也正经受着一次巨大的危机,但美国股市在最近一年比亚洲股市(包括中国)要平稳得多。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为什么?

最后,我们的政府和股民要多做“深呼吸”,用平常心来对待股市。

"花无百日红”,熊市、牛市常有更迭,不管你是否喜欢熊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熊市,多作反思和检讨,想想我们如何为企业松绑,如何开放股市和外汇市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