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全球经济调整的西方修辞术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作者:何帆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日益频繁。从8国集团峰会,到20国集团峰会,各种宏论不绝于耳。大致说来,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首先是救市,即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在火线上抢救出了问题的金融机构;到了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西方国家的政策重点转入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目的是保增长,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痛苦;如今,在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同时,西方国家开始热衷谈论全球经济调整。一方面,西方国家认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治本之策是纠正这种失衡,美国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东亚国家要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全球问题,各国要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加入西方倡导的减排计划之中。

这些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在观察全球经济协调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听其言。如果仅仅听信口头和纸面上的话,我们可能就会被西方的修辞术迷惑。

第一,全球经济遇到的最要害的问题,在各国的经济协调中仍然付诸阙如。就业始终是一国经济政策的最重要目标。从近期的情况来看,世界各国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95%的警戒线。预计未来美国的失业率将在9%~11%的区间内居高不下。这是奥巴马上台之后遇到的“9·11”。美国现在遇到的失业问题,是无法仅仅通过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的。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产业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就业机会将一去不返,比如房地产行业的建筑工人,钢铁、汽车行业的产业工人都将面临大规模失业。为本国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是各国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但是,在目前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增长方式转型计划中,对创造就业均无良策。而且,一旦西方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可以预料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将迅速抬头。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会损害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怎样避免这样的问题?如果出了这样的问题,该怎么惩罚始作俑者?我们很想知道,但西方国家一直是顾左右而言他。

第二,主要发达国家选择的主导产业可能会存在失误。西方国家之所以关注气候变化,除了对全球气候问题本身的关注之外,另外一个用意是想借助气候变化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发展新能源,发展环保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球经济的真正复苏,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因此,各国均在寻找新技术的突破点,并希望能够在未来抢占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但是,目前的这种选择是否能成功,仍然不得而知。新能源在GDP中所占规模相当有限,在可以预想的未来,全球经济可能仍然主要依靠化石燃料。新能源的发展将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极大影响,只有在油价持续保持高位的情况下,新能源才能稳定发展,但油价的走势不是简单的上升,而是剧烈的波动。油价下跌将对新能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新能源的投资也可能严重不足,过去的风险投资基本上是为IT行业量身定做的,对新能源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国际资本并未作好准备。总之,有可能出现技术突破、扮演主导角色的行业不一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均有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技术突破,因此我们在选择新的主导产业时应更加慎重。

第三,要注意“言外之意”,要警惕发达国家的“隐藏计划”。发达国家在国际场合大谈全球经济调整,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协调,他们也可能会以此为幌子,从各方面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很多新的贸易壁垒有可能通过环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等方式显现,比如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发达国家也可能借发展新兴产业的契机,为其科技产品出口寻找市场。

最后,要观其行,而不仅仅是听其言。全球经济调整的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哪个国家调整得最早,调整得最好,就有可能在未来国际经济格局的竞争中保持长期的优势。但是,短期的保增长目标可能会和长期的增长方式调整出现冲突。因为增长方式的调整可能带来转型的成本和代价,有可能使得经济复苏更加缓慢。只有眼光长远的政府才敢于在经济相对低迷的时候顶住压力,锐意改革。可惜,我们看到的是西方各国在短期内纷纷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对所谓的结构调整却是三心二意。如果美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鼓励美国人增加消费,那么,美国的消费率怎么才能降低呢?发达国家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增加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可能会进入石油、初级产品市场,或流入新兴市场,带来新的泡沫,并延缓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从各种迹象来看,新兴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即东亚金融危机的前夜。西方国家的经济刺激是否要以别国经济为垫脚石呢?全球经济调整是否就是要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呢?

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既定的目标。我们需要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但也要警惕别人占我们的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