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罪魁祸首
人们常说,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在吸烟者的眼中,正是由于香烟的“一利”、“二利”甚至“百利”,才让他们对吸烟总是恋恋不舍。提起吸烟的理由,烟民们的回答大多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精神压力”、“控制体重增长”、“清神醒脑”,还有些人吸烟是因为“喜欢香烟的味道”,或者“形成了固定的习惯”。综合以上回答,我们大致可以将吸烟的理由归结为三点:即“身体性依赖”、“精神性依赖”和“习惯”。这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了一个“恶性三角形”,从而使戒烟变得困难重重。在反复吸烟的过程中,这个“恶性三角形”会变得更加牢固,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香烟中的尼古丁。
如果没有香烟,吸烟者会出现身心活动能力减退、犯困、头脑呆滞、思想不集中、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等多种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在身体感知到失去尼古丁之后发出的悲鸣--这就是所谓的“身体性依赖”。
“精神性依赖”是指,在人们不断吸烟以获得快感与陶醉的过程中,这种快感与多种感情的起伏产生了某种密切联系,从而导致人们在意识上形成了一种“没有香烟就无法思考人生”、“就活不下去”的状态。比方说,有人要在会议中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在临开会之前,他先抽了支烟,结果这次报告进行得十分顺利;接下来,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碰巧”抽支烟,而所有的难题也都“碰巧”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希望通过吸烟来缓解不安和烦躁情绪的想法。在思考问题、酝酿新方案或者想要走出困境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借助香烟的力量,这些都是“精神性依赖”的具体表现。
所谓的“习惯”是指吸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某种行为构成密切联系的一种状态,诸如吃完饭、打电话或闲来无聊时都会抽支烟。一旦养成了打电话时吸烟的习惯,那么,只要拿起话筒,就会形成“电话=香烟”的固定链接,从而条件反射性地想要吸烟。正是由于人的思想和身体已经记住了吸烟行为与某种动作之间的固定关系,因此不吸烟时,人们才会感到心绪不宁、口中无味,不知道应该如何打发无聊的时间。
试想一下,假如按照一个普通吸烟者每天吸20支烟、每支烟抽10口计算的话,1天就要抽200口烟,1年下来,就要重复7万多次吸烟的动作。因此,在一打电话就吸烟的反复重复中,形成“电话=香烟”的固定链接也就不足为奇了。简而言之,一旦日常生活的某种行为与吸烟之间构成了联系,人们就会在每天不经意的生活中条件反射性地吸食香烟。
很多人喜欢将无法戒烟的原因归咎于“吸烟已经形成习惯”,然而,这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习惯问题,在其背后,还隐藏着“身体性依赖”和“精神性依赖”的深层原因。因此,戒除烟瘾实际上就是摆脱或者从“恶性三角形”的束缚中求得解放的过程。
吸烟属于一种药物依赖
以前,烟草被归类于嗜好品的范围,而最近,人们对于将其归为嗜好品的分类方法产生了质疑。由于不断吸烟会陷入“想戒也戒不掉”的上瘾状态,因此,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烟草纳入了“依赖性物质”的行列。所谓“依赖性”,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药物的强烈欲求,或者是在了解其对健康和社会有害的情况下却无法停止的状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亚历山大·格拉斯曼博士)。
1987年,人们研究发现,香烟中的成分--尼古丁是形成依赖性的主要物质。要让某种物质形成一种药物依赖,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精神性依赖”、“耐药性”、“戒断症状”,而香烟完全具备了上述条件。因此,尼古丁被归为与海洛因、可卡因等“毒品”具有同等地位的依赖性物质之列。
在嗜好品中,除了尼古丁以外,还包含那些能够提神醒脑、放松心情的物质。例如,含有能让人产生依赖性的化学物质--乙醇的酒精饮料、含有咖啡因的咖啡、含有可可碱的巧克力、含有茶碱的茶等。根据用法的不同,人们对这些物质也容易上瘾,然而,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比对这些物质的依赖程度要强烈得多。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成到7成的吸烟者都有着“戒烟”或“减少抽烟数量”的想法。在日本,人们将吸烟者比喻为“爱烟家”,在这部分人中,由于个人的喜好而抽烟的人数只占了吸烟者的3~4成,更多的人则是处于“不想吸却不得不吸”的状态之中。另外,吸烟者翻译成英语是“smoker”,但英语中并没有与“爱烟家”相对应的词汇,抽烟很多的人被称为重度烟民(heavy smoker)或是老烟枪(hard core smoker)。过去人们往往将烟瘾难戒的原因归咎于个人的意志薄弱,但自从发现吸烟者对尼古丁存在依赖性之后,大家开始普遍认同了药物依赖导致戒烟困难的观点。
我们陷入了烟瘾陷阱
下面让我们来追溯一下从开始吸烟到陷入烟瘾的过程。
① 生平第一支烟
当我们首次尝到某种美食或饮料让身体感到非常舒畅时,当然会产生继续体验这种状态的欲求。但吸烟比较特殊,很多烟民在抽生平的第一支烟时,记忆里留下的大都是味道不好的印象。很多人非但无法感受到吸烟的乐趣,反而会被烟草的烟气噎住,出现头晕、恶心、头痛等身体不适的状况。
② 社会大环境形成通往吸烟之路
青少年在抽过第一支烟之后,心中往往会产生疑问:味道如此之差的东西为什么大人们却抽得津津有味?从而对烟草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和兴趣。同时,还会给他们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觉得香烟好抽就代表已经长大成人,或者认为吸烟是对成年人和社会规定的一种反抗,吸烟是自我的一种释放。正是因为香烟的广告中巧妙地植入了独立、个性、男人味、职业女性、很酷、很勇敢、冒险精神、年轻等各种印象,从小受到这种影响的孩子们就会觉得吸烟无可厚非,不吸烟则会受到烟民和同伴的排挤,出于这种心理,于是便会再次去吸下一支烟。这种吸烟的尝试一旦变成定期性的行为,呼吸器官的敏感程度就会降低,咳嗽等身体对烟气产生的生理防御反应也会消失,不久人们就会自然地体会到吸烟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因此可以说,人们是经过训练才真正地走上吸烟之路的。
③ 形成耐药性
长年累月地吸烟之后,最初吸烟时的强烈感受就会慢慢消退,这就是所谓的耐药性。于是,人们便会开始增加吸烟的支数,逐渐成为重度烟民。
④ 形成依赖性
如果有了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吸烟史,即使吸烟后已经过了几个小时,身体也无法恢复到以前未吸烟的状态。不断吸烟的结果,会导致身体和精神发生变化,因此,随着尼古丁从体内消失,生理和精神的各种变化就会显现出来。这些症状被称为“退药症状”或“戒断症状”,正式的名称叫做“脱瘾症状”,由于这些症状会让人感觉非常痛苦,于是,人们便会用吸烟来逃脱这种感受。当这种“身体性依赖”与接下来讲述的“精神性依赖”以及“习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恶性三角形”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