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师在做讲座的时候,经常会面对这样的提问:“老师,通往高薪职业最近的路是什么?”
我们去一个地方,理论上讲一定有一条最近的路。如果我们走最近的路,就应该最快到达目的地。可是连你都能想到的捷径,别人会想不到吗?
当所有人都想走捷径的时候,所谓的“捷径”就变成了一条最拥堵的路,你坚持走这样的路,就有可能最后一个到达目的地。
曾经有一个学生去参加世界500强的面试,他为了及时赶到面试现场,专门打了一辆出租车,还给师傅指了一条最近的路。
司机师傅比较有经验,提醒他那条路会非常堵,可他还是执意要走那条路,结果果真堵在了路上,而且那条路是封闭路,不能下车,他就只能坐在车上眼睁睁看着面试时间被错过,同时还要眼睁睁看着计价器不断地跳跃。
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但损失了几十元钱,而且还错过了一次重要的面试。
如果他最开始选择的不是最近的路,而是最省时间的路,也许他会多花上几元钱,可是他就能按时坐在面试官面前了。如果他能获得世界500强的工作,多花几元钱、多走一点弯路难道不值得吗?
所以,时间管理,不是找最近的路,而是找最省时间的路,不是用时间换钱,而是花钱买时间。
学习管理:不断地学习,才能持续地成功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确,一个职场人士的成就,要看他8小时以外做什么;一个学生的成就,要看他下了课以后在做什么。
1903年,一位科学家攻克了一道数学难题,当别人问起他究竟花了多少时间的时候,他的回答令人震惊:“3年内的所有星期天。”
另一位叫做尼古拉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他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拿出1小时时间来阅读核物理方面的书籍。
1948年,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更便宜和实用,他把这个计划提交给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这台加速器为美国省下7 000万美元,而他获得了1万美元奖励,并且被聘请到加州大学的放射实验室工作。
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教授,他不过就是一个每天下班以后读1小时书的电梯维修工,但是他却跟一个科学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
现代社会的学习不再仅仅指在学校读书、考试,事实上只要你醒着,你就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尼古拉之所以能通过业余学习取得专业上的成就,靠的就是对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学习的管理能力。
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学习型的国家,它们的国民都有着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管理能力。
比如东京地铁站门口,有几个比人还高的大桶,这些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其实这些桶是垃圾桶,但并非普通的垃圾桶,这些桶是用来收集地铁乘客看过的废旧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大桶就会被大量书报装满,可见日本的国民在地铁里的学习意识和热情。
可是,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中国的地铁里--
有多少人在听MP3?
有多少人在玩手机?
有多少人在打游戏机?
有多少人盯着车里的广告屏幕发呆?
所以,一个国家是不是学习型国家,一个城市是不是学习型城市,不要去看这个国家、这个城市有多少图书馆,而要去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地铁里看一看,看看究竟有多少人在地铁里读书。从坐地铁的时候在做什么,就能看出不同国家国民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这种态度和热情又反过来证明了,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而有些国家却不那么发达。
同样的道理,看一个人是不是学习型的人才,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他家的书柜有多大,而是看他在零散的时间里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
王永庆在90岁高龄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每天早晨3点起床开始学习的习惯,这就是他为什么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根本原因。
一生时间的分配
我们这一生当中,除了睡觉和工作,有11年时间花在学习上,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持续地成功!
这11年的学习当中,中学以下用4年,大学用1年,即便你退休以后也要用3年的学习时间,那么在你30年的工作生涯中,你仍然要有3年的时间在学习,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能够少于24个小时!
这个要求真的不高,可是能实现的人却寥寥无几,别说工作以后的人了,就是大学生,有几个同学能够坚持每天学习24个小时,连续4年?!
不学习必然灭亡,一切失败皆因无知。
未来社会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就是增加自身价值。世界上没有终身的职位,不学习就会被变化太快的时代所淘汰。
成功的关键来自于成长,成长的关键来自于学习,学习的关键来自于重复,重复的关键来自于持久。持续学习,聚沙成塔,坚持在一个领域学习,哪怕每天只有1小时,3年之后,你就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