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刚刚还有什么没教到?”
“老师,有没有额外的补充教材?”
“老师,还有没有其他人都没看过的题目?”
这学生非常优秀,但是有一个习惯,他喜欢一个人到办公室来问问题,期待我教他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绝招。
这是刚开学的几个星期,在办公室常见的场景:下课十分钟,伟翔在办公室问问题。
“老师,上节课的问题可不可以这样做?”
这表示我的教学有回馈,我也乐得跟他讨论,称赞他一下。
但是随着一天一天的上课,他在办公室问的问题慢慢让我不舒服。
“老师,刚刚还有什么没教到?”
“老师,有没有额外的补充教材?”
“老师,还有没有其他人都没看过的题目?”
这学生非常优秀,但是有一个习惯,他喜欢一个人到办公室来问问题,期待我教他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绝招。
我本来一直思考学生“变得很强”的执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要私底下变得很强”就有点问题了。在这个年纪就已经养成“希望独享某些资讯”的习惯,已经是不健康了。
在我慢慢理解班上同学的背景后,我发现整个根源是成长过程中在家里的无形教养。采取攻势或守势,积极或消极,开放或封闭,和父母灌输的观念有极大的关连。
每个人做学问都有自己的风格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竞争的同时不懂合作就不太好了。所以现在伟翔又一个人蹑着身子到办公室来找我。上一节的活动是讨论课,我丢几个难题,全班分组讨论,下课前各组再上来报告。
这种课优等生非常喜欢,我也喜欢上这样的课,现在已经是开学一个月后,大家早就熟了起来,已经能很快进入状态。学生想法千奇百怪,我的收获不会比他们少。
“老师,我觉得上节课的问题也可以这样做。”
“……说说看。”
伟翔花了几分钟讲了。
很妙的想法,的确很妙。
问题是刚刚他那一组才报告过了,不是这样做的。
“你是刚刚才想到的吗?”
“没有,以前就知道了。”
“你刚刚跟同组说了吗?”
“没有。”
我瞪他一眼,我知道我吓到他了。
“这解法很不错,先回去上课吧,也让老师休息一下。”
下一节还是数学课,换我上课。
下课前五分钟,我说话了。
“下星期就要月考了,这里有一些话要讲。”学生望着我。
“我以前念书的时候,最气哪一种人,大家知道吗?我最气的是那种在班上故意装傻,装作一直在玩没念书,别人问他都装作不会,然后考出来分超级高,还装作一脸无辜的那种人。”
大家都笑了,几个调皮的开始互相叫骂:“对嘛,就是你嘛!”
我继续说:“初中也许是真的无辜,但是高中课程要这样很难。我要严肃的跟大家说一件事。听着,在这个班不可以留一手。留一手的习惯非常不好。”
“我希望这个班大家互相学习。会的教不会的。教会别人,会让自己更懂。有时候你以为你懂了,但是教同学的过程中才会真的把东西弄通。而且当你把同学教会了,你就多一个朋友。每个人擅长的科目都不同,下次你不会就有一堆人来教你。
“我算给大家听。一个题目你可能有一个妙招,但是同学都很聪明,也许有十个人有妙招。你不讲,想说,一讲出来妙招就没了,太吃亏。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讲出来,你就学到另外九个妙招。这样你是吃亏还是占便宜?
“这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问题。大家都不想分享,弄到后来就是勾心斗角,各扫门前雪。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班。但是只要我们班从高一就养成互相教,互相学习的习惯,我跟你们保证,两年后我们会好到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听懂了吗?”
下课了。
伟翔在那个星期的周记里谈到这件事,只写着“嗯,我会试试看。”
这需要时间,急不得。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