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的个人案例分两种:个人规划和突发事件。
个人规划,也就是个人成长顾问。主要帮助父母根据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和家庭状态来规划孩子现在需要的成长机会和具体实施方案。另一类就是解决突发事件的咨询,例如前面静静的咨询案例。
让我感慨的是,早在2003年,无论个人成长顾问还是突发事件,都几乎无人问津。可两年后的2005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聊天”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术业有专攻”,虽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父母,但并不代表一定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他们需要学习做父母,需要专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抬头看看天空,思考自己心灵的需要,开始重视精神食粮的重要性。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个人成长顾问,因为个人成长顾问能够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据调查,中国的爸爸妈妈们总是在孩子出现某种问题,产生了严重后果之后才想到解决,而不懂得提前防范。当然,也有父母告诉我,不是不想防范,而是根本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防范、如何防范。
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
事实上,个体成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决定了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比如说,父母们总会抱怨自己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偷懒,每次写作业都喊手酸。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们自然会对孩子颇有微词,最后可能发展成一场“战争”。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写字用到的小肌肉群是晚发育的,所以低年级的孩子握笔写字超过30分钟确实会手酸。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科学规律就会理解孩子,就能适当调整写作业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做父母的体贴与关心,增进双方的信任。我们还常忽略孩子的好奇心强和自控能力有限这些正常现象,而仅凭经验为之下定论是“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
教育的科学性需要普及,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临近中午处理完内波教授的邮件,我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准备下午的咨询。
在咨询开始前的一小时内,我不吃任何东西,胃里饱饱的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大脑的运转。
即将到来的这一家人,因为是被推荐来的咨询者,我多少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家庭,爸爸是意大利人,妈妈是云南人,孩子八岁,到中国的时间很短,还不到十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这个孩子。
意大利和中国的混血儿,应该是一个极漂亮的男孩,我和他用什么语言沟通呢?我活动了一下舌头,用中文、英语和德语分别进行了练习,只希望一会儿不要被意大利语所困扰。
13点整,我的房门准时响起叩门声。
天啊,一个天使般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又大又黑的眼睛,挺拔的鼻子,白皙光亮的皮肤,还有那头乱糟糟的头发,让我忍不住上去抚摸了他。
他冲我一笑:“Hello!”那一刻,我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看的笑容。瘦弱的海希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我还是忍不住在和他父母谈话的过程中看看他,他并没有回避我的目光,总是冲我礼貌而温柔一笑,这让我觉得温暖。
父母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对这个漂亮小家伙如此复杂的经历感慨万分。
六岁以前的海希,在意大利和印度生活,从小妈妈跟他说中文,爸爸跟他说意大利语,可在印度的时候他读的是法语幼儿园,所以在幼儿园里说法语和英语。现在到中国不到一年,又得开始努力适应中文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