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中日战争总体看,日本精心策划,采取战略进攻态度,相反地,清政府是被迫应战,事前缺乏充分准备,事后也没有制定合乎实际的战略计划,完全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这决定了清政府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以及北洋海军逐步走向全军覆没的结果。
制定、实施“保船制敌”方针直接导致了平壤战役的大败。早在中日宣战之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就已经制定好入侵中国的战略方针:以主力在渤海湾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而在清军方面,事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直到正式宣战,清政府才在宣战诏书中,提出一个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继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着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根据这一方针,清政府决定再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入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内的海口,北洋舰队即游弋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入朝清军,并确保京都门户的安全。
不久,日军得知大批清军将于平壤集中南下,决定命第三师团赴朝,与第五师团合编为第一军,北攻平壤,先占领朝鲜全境,作为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命联合舰队“从海上接应陆军,使其完成进击平壤之功”。根据这一部署,日本联合舰队放弃同北洋舰队决战,改用牵制北洋舰队的办法,控制仁川、大同北口,阻止清军从海道增援朝鲜,以策应日本陆军北攻平壤。
丰岛海战之前,李鸿章十分重视控制仁川、大同江口,但丰岛海战后,李鸿章慑于日本舰队的威力,不仅主动命丁汝昌将舰船撤回,而且每当丁汝昌率舰队往巡,总告诫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以保全船为主。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后,李鸿章既害怕舰队远出有失,又怕敌军舰队突然闯入北洋各口。1894年8月9日,丁汝昌奉命率10舰赴朝鲜海面巡击,但日本联合舰队不与他作战,而是驶进威海、旅顺港口,假装要攻击,实际目的是要北洋舰队回航,把制海权让给他们。而此时,光绪皇帝获悉日本舰队深入威海、旅顺一带活动之后,担心他们会入侵大沽口,于是于8月23日电谕丁汝昌,要他在大沽门户附近巡航,不得远巡。这样,拱手将仁川、大同江口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
因丁汝昌受李鸿章“保全坚船”的束缚,多次出巡无功,引起朝野不满,光绪皇帝于8月26日将其革职,为此,李鸿章上奏为丁汝昌辩护,并乘机正式提出“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从此以后,“保船制敌”就成为北洋海军对敌作战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一方针,主动放弃与日本海军争夺黄海制海权,而退守“北洋各口”,不出渤海一步。这使日军得以从海上顺利地应援侵朝陆军。
1894年9月15日,日军对平壤发动总攻,当夜攻占平壤。19日,李鸿章电告叶志超驻守义州,三天后,又令其全线撤回,退出鸭绿江,日军随即占领了朝鲜全境。
在平壤战役前夕,李鸿章为了及时增援平壤,决定将驻防大连一带的总兵刘盛休所部铭军8营4000人,由海道运至大东沟,然后转由陆路开赴朝鲜,并命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航。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11舰护送增援平壤守军开抵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后准备返航。途中遇到12艘悬挂美国国旗的军舰。突然,12艘船舰上的美国国旗全部换成日本旗帜,向北洋军舰发动袭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双方激战了5小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5舰被击沉,6舰负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军有5舰受到重创,死伤600余人,并先行撤离战场,北洋水师也返回旅顺。至此黄海大战结束。
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一时议和舆论甚嚣尘上。慈禧令户部尚书翁同龢到天津同李鸿章商谈和战之事。翁同龢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见到李鸿章后严厉责问其为何迟迟不肯发兵,以致贻误战机!李鸿章怒目而视,冷笑道:“翁师傅主管户部,平时向您要经费时总遇冷脸,事到临头才来责问。我倒想问问您,那几条军舰能靠得住么?”翁同龢反问道:“为臣者本应尽职尽责,为何不再向朝廷请求?”李鸿章答曰:“朝廷疑我飞扬跋扈,大臣弹劾我贪财舞弊,我若继续索要经费,今天还有李鸿章么?”翁同龢争他不过,把话题引到战局问题:“东北乃龙兴之地,如果失守如何是好?”李鸿章坦白道:“奉天军队实靠不住,我鞭长莫及,东北防务一点把握都没有。”半个月后,辽东半岛沦陷,奉天危急!
而此时,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紫禁城和颐和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丝毫看不出战争的痕迹。“老佛爷”五十大寿时就因法国人作祟没过好,这次可要好好庆祝一番。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这一做法果然有效,慈禧下令,大赦天下,放假三天。李鸿章可没闲着,前线救急电报雪片似的发来。李鸿章加紧了求和步伐:一面派人以祝贺俄国新帝即位为名请求俄国出面调停;一面委托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赴日议和。李鸿章对德璀琳充满期待,对外宣称:如果德璀琳和伊藤博文谈判顺利,中日可先停战,再议和。日本政府此时全无议和之意,认为德璀琳不符使者资格,拒绝与其谈判。德璀琳在日本待了几天,连伊藤博文的面也没见着,觉得很没面子,便找了个借口:“本日接到恭亲王电报,说日本政府已承诺由美国政府来仲裁,所以本人没必要在日本逗留,即刻返回中国。至于李鸿章的信函,我已在日本邮寄给伊藤伯爵。”随后灰头土脸地回到天津。日本报纸评论德璀琳此次斡旋是:“贸然而来,怅然而返,真是好生奇怪!”
李鸿章焦急等待德璀琳和美、德外交调解时,日军连续攻陷金州、大连,向旅顺猛扑。旅顺口与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门户。日军决定以“重大伤亡代价攻取旅顺”。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行动,全城仅留36人负责掩埋尸体。负责旅顺船坞工程的龚照玙(yú),金州失陷后逃回天津。李鸿章令其回旅顺前线效力。然日军进攻旅顺时,他弃船厂于不顾,乔装改扮混在士兵中逃跑了。当时人们编了“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的歌谣讽刺淮军逃跑之快。李鸿章一生都以淮军为荣,此次败逃实使其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这次黄海大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规模大,战斗激烈,时间长。在战斗中,北洋舰队虽损失大于日方,但也给日舰以重创,使日军要“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未得逞。但客观上讲,黄海大战中双方海军就实力而言,中国并不逊于日本。北洋水师如果准备充分,指挥有方,不至于损失那么重。即使如此,日本是长线作战,经费及武器供给和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均不利,如果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积极调整战略部署,有可能挽回不利战局。可惜的是,李鸿章进一步陷入畏惧、妥协之境地,积极寻求西方列强出面调停,想尽快结束战争。此外,由于李鸿章视北洋舰队为私人资本,对于这次海战损船较多,他大为愤怒,再次强调“保船”方针,使得丁汝昌不敢再战,致使日本海军基本上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对以后战争进程及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军的下一目标是威海。李鸿章令丁汝昌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守住威海卫。当时朝野均指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贪生怕死、畏敌避战,要求将其立即撤职。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评价道:“有人责备北洋海军,殊不知这不是北洋海军的过错,也不是丁提督的过错。有人钳制海军,丁汝昌不能做主。”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中日军队实力悬殊,攻打旅顺时,丁汝昌曾请求舰队与日本决一死战。李鸿章坚决反对,对丁汝昌说:“你在威海卫守住那几只船,其余不关你的事!”
日本此时突然改变战略,在报纸上公开刊登议和“价码”:中国赔偿军费4亿两,并将日当时所占之区割让日本。清政府认为条件虽苛刻,却有议和的希望,任命邵友濂、张荫桓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一向主张议和的李鸿章对此次议和态度并不积极,他认为日本此时提出议和,其中定有蹊跷。果然,清方使臣还未踏上东瀛,日军便发动了更大的攻势。二人使团的迅速成行明确显示出清政府无心恋战、急于求和的真实意图,也使日本政府坚信,战争越扩大就越有利可图。
黄海海战后,日军战时大本营为了首先实施侵入辽东半岛的作战计划,令第一军尽快打过鸭绿江,入侵辽宁,威胁沈阳,以牵制正面清军,并掩护由第一师团和第十二混成旅组成的第二军于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而清军方面,为了阻止日军向中国本土进攻,已由海守陆攻转变为全面防御。针对当时敌我态势,李鸿章提出了所谓的“单纯防御作战”方针。而光绪皇帝虽抱负很大,但他既动员不了全国力量,又受到慈禧的牵制,难有所作为,因此,清政府采取了李鸿章提出的单纯防御作战方针。但即使采取这一方针,由于未弄清楚日军主攻方向,对敌人重点进攻的辽东半岛非未加强防御力量,反而不断把守军调赴他处,这就给日军在这里登陆提供了有利条件。
18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首先在鸭绿江发起进攻。同一天,第二军在日本海军护航下,没有受到北洋舰队的任何阻拦,也开始顺利地在花园口登陆。10月底,当登陆日军缓慢向前推进之际,丁汝昌率舰队由威海抵达旅顺,但未敢前往日军登陆地点进行任何必要的袭击。11月7日,登陆日军因驻守大连清军溃逃而不费一枪一弹便占领了大连湾。同一天,丁汝昌也率舰队返回威海。后由于受到李鸿章训斥,11月12日下午,率舰队开赴旅顺,稍事游弋,于13日晚即离开旅顺折回威海。22日,旅顺即被日军攻占。此后不到一个月,日军即攻占了辽东半岛大部分要地,为进行直隶平原决战,夺取了前进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