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看来,刘邦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其政治才能最为重要,而这种才能的形成,则与他们的出身有关。
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曾讲过: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泽东还认为,刘邦之所以成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生动地讲述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刘邦见郦食其的故事,他借这个故事教育干部: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④
刘邦是个小吏出身。年轻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⑤ 可以说是“老粗”出身。毛泽东从刘邦这个典型中总结出“老粗出人物”的结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
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⑥
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再次阐述他的这种观点,他说: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知识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⑦
毛泽东对贵族出身的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的评价都不高,尽管他们是开国皇帝,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毛泽东在《隋书·高祖本记》上的批语是“蕴藏大乱”,对唐高祖李渊的批语是“遇事无断制”。⑧
其二,欣赏能文能武的人
毛泽东称赞过的许多人物,如曹操、周瑜、诸葛亮、李世民、张说、朱敬则、范仲淹等,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他年轻时,“独服曾文正”,也正是曾国藩能文能武。
1958年,毛泽东到安徽视察,路途中读《三国志·吕蒙传》。毛泽东说:
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和《吕蒙传》。①
1973年7月,毛泽东布置校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灌婴列传》、《晋书·刘元海载记》等,是大有深意的。周勃、灌婴是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的武将,虽然他们功劳卓着,但由于没有文化,常遭后人鄙视。匈奴贵族刘渊(即刘元海)曾说过:“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意思是说,通过他翻阅史书,像随何、陆贾这样的人,只有文才不懂军事;而周勃、灌婴只会打仗,没有文才,这都是他所不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