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须菩提所提的问题,释迦牟尼感到很高兴,然而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正面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质、真理,而是通过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谓该经中的名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举了很多例子,如:释迦牟尼能使一切生命(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入涅盘,但并没有任何众生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条件)合和而成,并非真实,不过是一种虚妄之相而已;释迦牟尼的身体有三十二种优秀的特征,但是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仅看到这三十二相,则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等等。
释迦牟尼通过否定摒弃事物的虚幻之相,揭露出世界的真实本质,即“实相者,则是非相”。如果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就认识到了世界的真实本质,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对任何东西都不能迷恋执着,即“应无所住”。如果一位菩萨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他就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为心中有此四相,就必然还存在计较优劣得失之心,因此他也就称不上是位菩萨。
释迦牟尼还进一步指出,不但要摒弃一切虚幻的事物,甚至对于佛法也不应拘泥死守,可见他的思辨水平之高,否定之彻底。因为佛法本是修行的工具(经中以“舟筏”作喻),如果已获得超度,那么舟筏就没有用了。另外,拘泥地理解佛法反而会导致曲解。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释迦牟尼还以自己的修行经历为例,说他自己在燃灯佛处修行,无一法所得,故而燃灯佛为他授记,认可他修行成功。若执着于任何一法,则说明修行不成功,燃灯佛也不会为他授记。
《金刚经》末尾有一首偈子,被后世人们反复引用: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造作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气泡,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灭;如同闪电一般,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
至此,释迦牟尼圆满地解答了须菩提的问题。
在世界各种各样的宗教中,佛教是最为崇尚智慧的了,以智慧求得解脱,可谓佛教一大特征,而《金刚经》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佛教的这一特征,故而该经在佛教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反复强调该经的意义:“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并声称,若有人信奉此经,并为他人解说,可获得无量福德,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法”、“果报不可思议”。
对于鸠摩罗什,毛泽东是很熟悉的。早在1959年10月22日,他同班禅大师的一次谈话中,就提到过鸠摩罗什。他说:
东晋时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来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他有功劳。汉译本《金刚经》就是他译的。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①
毛泽东认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其实,慧能正是在听闻《金刚经》之后开悟成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