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我的作者们(八)

过得去 作者:杨葵


米兰·昆德拉、盛宁

米兰·昆德拉当年在中国很红。我上大学期间,作家韩少功主译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作家社出的。当时我从学校后门的昆仑书店买了一本,连夜读完觉得好,推荐给很多同学。

1991年初的一个饭局上,友人李大卫提起,昆德拉出版了新作《不朽》,美国GROVE出版社已出英译本。我当即要求买那天晚饭的单,条件是请大卫代我从国外购买《不朽》的英译本。

想想那会儿出版业真是闭塞,互联网还要过几年才在生活中出现,平日一些外国文学动态,基本来自《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动态》、《外国文艺》杂志。那些消息,最新的也差不多是一年前的消息了。幸好有了李大卫,他本人是个作家,又通晓英、法文,曾参加美国新闻总署的青年交流计划,也有亲属在美国,因此经常向我们传播一些最新消息。李大卫也是我的作者之一,我编发过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集梦爱好者》,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真正意义上唯一的后现代小说。

找译者时,先找了好友张小强,他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经他介绍推荐,认识了盛宁先生。盛先生当时是外文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的主编,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做过访问学者。见他之前,我先做案头功课,找来盛先生以前翻译的作品认真研读。他的译文信、达、雅。

承蒙盛先生相助,译稿很快交来。同是做编辑的人,页面极其干净,改动之处也是标记规范,看着就爽心悦目。一切都很顺利,1991年底,转译自英文版的《不朽》上市。

不久,有位迷恋昆德拉的读者在《文汇读书周报》上撰文,对“《不朽》的责任编辑”大加责罚,指斥我糟蹋原著云云。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不朽》书中,有对革命导师指名道姓的讥讽字句,被我在编辑过程中删除。为对历史真实负责,我写了个“出版后记”,说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原稿极个别地方进行了删改。

这骂挨的,我心里很委曲,心想如果不删稿,至少在当时,这本书就无法面世,这位昆德拉迷也就无法看到昆氏的新作。可这道理无处言说,骂就骂吧。

前两年看到广告,说昆氏作品集出了全新版本,据说完全忠实原著,毫无删改。虽说十几年过去,政策有所松动,但说老实话,“毫无删改”的口号我不太信,很想找来对照读读,学习一下如何处理敏感内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