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有个很模糊的原型,他是我当年的一个结拜兄弟,外号叫“毛驴”。我另外一个结拜兄弟是警察,他看管他。有天他跟我说毛驴这小子现在不得了,老跟他聊哲学。他所谓的哲学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一个非常宏观、非常形而上的命题。我开始觉得好笑,慢慢地觉得小偷也有一种尊严,不管他道德上背负着怎样的枷锁,他仍然在思考,这就是他的尊严。14
最终,电影描绘了扒手在其旧日挚友婚礼前后几天内的生活。在婚礼逼近和最终过去后,主角小武必须在变换的人际关系的迷宫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使片中人物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贾樟柯的三部曲及他后来的电影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2006年,在汾阳中学举办的一个讨会上,主持活动的中国文学评论家汪晖谈到在贾樟柯电影中变化和变迁所担任的角色:
贾樟柯电影的中心主题是变化,不仅是《三峡好人》,而且从《小武》到《世界》,变化是一贯的主题,渗透在所有的生活领域和感情方式之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15
《小武》只拍了二十一天,于1997年完成,该年贾樟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事实上,电影的片头字幕打上了制作字幕“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这提示了当时还在读大四的贾樟柯那令人难忘的技艺。这部电影宣告了贾樟柯作为重要的、正在冉冉升起的电影奇才的出现,它还在世界的多个电影节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沃尔夫冈·斯道奖和青年论坛首奖、布鲁塞尔比利时电影资料馆19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热气球奖、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以及里米尼的意大利亚德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小武》在国内被禁映,但一些私下放映以及流传的盗版都足以引发影迷、学生和学院派中人的强烈兴趣。演员、导演兼影评人张献民称:“《小武》可能是所有禁片中最有名的一部,在网上的谈论铺天盖地,剧本在杂志上发表过。”16《小武》的DVD版本于2005年姗姗来迟地在中国发行,这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个明显的分水岭,此时贾樟柯越来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后第五代导演之一。
贾樟柯的这部电影如此具有革命性,部分与他自己独特的电影现实主义风格有关,它拒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和第五代电影导演作品这两种早期的模式。贾樟柯欲对中国的城镇里上演的真正现实投去一瞥,这个现实在偏好描绘优雅的大城市人生活或是被理想化的乡村田园牧歌式的中国电影的影像中被遮蔽了。他想要以一种主要源于纪录片传统的毫不花巧的电影美学来完成它。在接受张亚璇的访谈时,摄影师余力为详细地讲述了《小武》的纪录片拍摄风格:
那正好是纪录片训练需要的东西,所谓偷拍啊,抢拍啊,还有制片上的安排,肯定是借用了很多纪录片的方法吧。因为那个地方很少拍电影,当地人看到摄影机肯定很兴奋,特别好奇,总是有一堆人在旁边。我们也想了很多方案,甚至想找另一堆人去另外一个地方起哄,把人引开,但都不太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