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喜冠军路(8)

五环旗下的中国 作者:孙晶岩


拿了世界冠军后,邓大松又告诫女儿: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

有了父亲定的标尺,邓亚萍总是将遇良才不敢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19岁的邓亚萍正处于事业的巅峰状态,她像一只充满了活力的小老虎,在场上左右开攻。她与乔红这对黄金搭档配合默契,一举夺得女子双打比赛的金牌。两天之后,她们之间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从搭档变成了对手。邓亚萍技压群芳,夺得了女子单打金牌。比赛结束,她紧紧地与乔红握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萨马兰奇没有食言,亲手给邓亚萍颁发了两枚奥运会金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和乔红再次搭档,成功卫冕乒乓球女子双打冠军。两天后,邓亚萍再次在女子单打决赛中折桂,获得个人的第四枚奥运会金牌。

进入国家队之后,她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女双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艰难的转型

1997年,她来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她十分关心,叮嘱外语系一定要在学习上尽全力帮助邓亚萍。外语系的程慕胜主任和吕中舌副主任对她非常负责,她们关切地问邓亚萍:“你的英文怎么样?”

她羞涩地说:“不会。”

程主任问:“不会到什么程度,你把26个字母写下来吧。”

万万没有想到,她绞尽脑汁大小写都上阵了也没有写全26个英文字母,程主任和吕副主任互相对视了一下,她们没有责备邓亚萍。她们深深懂得邓亚萍之所以英语这么差,并不是因为她笨,而是因为运动员从小就打球,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她们决定给邓亚萍吃小灶,从ABC开始教起。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次艰难的转折,邓亚萍放下世界冠军的架子,一切从零开始,她把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夜阑人珊。

24岁了才开始正儿八经地念书,困难可想而知。她从刚刚迈出学英语的第一步起,就遇到了艰难险阻,一个个英语单词像一只只小蝌蚪,弄得她焦头烂额,挠头的语法,怎么也整不明白。学英语对于邓亚萍来说,比打乒乓球难多了,每走一步,在山与水之间,都要经过一场殊死搏斗。她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人,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作业也和完成训练课一样,一定要当天课程当天消化。3个月过去了,她的英语成绩提高不大,程主任和吕主任一商量,英语分听说读写译,咱们教邓亚萍学英语的目的不是让她当翻译,而是让她能听说,可以在国际奥委会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既然如此,咱们就要重点提高她的听说能力。

两位系主任果断地决定让邓亚萍到英国留学,英国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好,对邓亚萍学英语会有帮助。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她所在的班里有十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老师在讲台前讲课,她就像听天书似的一脸茫然。看到有的同学能用英语与老师对话,她羡慕极了,心想什么时候我能像他那样熟练地用英语回答老师的提问该多好啊!

她告诫自己:邓亚萍啊邓亚萍,你现在不是什么世界冠军,在这里没有任何人认识你,你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你的使命是顽强地学习。

马克思50多岁了才开始学习俄语,恩格斯70多岁了才开始学习挪威语,毛泽东也是在晚年开始学习英语。学外语不在乎起步早晚,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她住在一个英国老太太家里,每天早晨8点背着书包骑自行车上学。毕竟是从头开始,她听不懂就用笔照葫芦画瓢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英文单词和短句记在本子上。下午3点半放学后,她又骑着自行车到学习中心去学英语,听磁带、练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来后她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再翻开笔记本,把老师讲的自己听不懂的单词短语一一查字典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再预习明天的功课。

她有严重的颈椎病,头不能过分转动,一动就疼得钻心,她以一种固定的姿势看书学习,查阅资料。她虚心拜老师同学为师,大胆张嘴说英语,尽管语法混乱,但她终于能用不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每一个奥运会世界冠军都是金字塔的顶尖,他们不仅有超人的体育天赋,也有着出类拔萃的智商。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烧成熊熊烈焰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地学习。当邓亚萍像嗡嗡作响的陀螺开始高速运转时,她就排除了外界的各种干扰,她学习的天赋苏醒了、喷发了。一本本书籍好像一艘艘轮船,带领邓亚萍从狭窄的天地驶向广阔的海洋。三个月过去了,当清华大学的老师再见到她时,惊讶地发现她的英语大有长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