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赫开时百花杀6(1)

瞧,大师的小样儿 作者:虎头


有了亚昂和弥豪森的跳槽经验,巴赫并不害怕离开莱比锡。他在“额外工作”被取消后马上给艾格格写信要求帮找工作:“我现在的工资七百帝国塔勒(相当于今天三万五千元人民币)……在图林根我有四百帝国塔勒(二万五千元人民币)就能活下去,但这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实在太贵了。”

莱比锡将像汉堡一样失去巴赫。

为魏玛留住歌德的是夏露笛。为莱比锡留住巴赫的是葛若思。1729年10月,托马斯学校校长去世。该校长兼莱比锡大学诗学教授,主要在大学活动,对学校和巴赫漠不关心。不过,在他的葬礼上,巴赫还是指挥了专为葬礼而作的众赞歌《精神支撑我们的软弱》(BWV 226)。

没有证据证明巴赫争取过校长职位。经议会近十个月研究,为人谦和、喜好社交的新校长葛若思上任。这个教育学和古典语文学专家曾任魏玛中学副校长,是巴赫的老朋友,上任后马上修缮校舍,改进教学大纲,引入自然科学,让文艺复兴之风吹进校园,托马斯学校也迅速成为萨克森王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葛若思彻底翻修巴赫宿舍——巴赫已有五个孩子死于这套房子——并宣布巴赫不用再上拉丁文。巴赫的基本工资立刻翻了一倍。在葛若思强力运作之下,学校音乐事务改由校长领导,巴赫终于能够摆脱议会集中精力搞他的音乐了。教会音乐史万分感谢葛若思,因为此后十年是巴赫创作了大量教堂音乐精品。

1733年2月,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去世,其子奥古斯特三世继位,并于一年后加冕波兰国王。波兰以天主教为国教,奥三世只好改奉天主教。新朝不用旧臣。巴赫拚命钻营,希望在这最后的机会中捞个一官半职。这个本应与天主教不共戴天的新教徒为天主教新王登基写了大量作品,他改编了原来准备用在奥三世登基典礼上的《b小调弥撒》,因为天主教与新教都要用弥撒曲,而且他还迎合天主教使用了拉丁文歌词。

这是巴赫惟一的一部天主教弥撒曲。

(冯晓虎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 17:46二十稿于北京卧藏居)

“弥撒”一词源于天主教圣餐仪式“弥撒”拉丁文散席曲中的“missa”(散吧!),其歌词一部分不变,称常规弥撒,另一部分随曲变化,称特定弥撒。天主教弥撒包括五部分:《慈悲经》(Kyrie)、《荣耀颂》(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和《羔羊经》(Aenus Dei)。

新教要求回归《圣经》文本,扬弃天主教以教皇为中心的统治阶层和华丽繁复的礼拜仪式。路德说,聆听上帝的话语就是聆听福音“活的”声音,所以他将《圣经》译为德语。他说:“语言应该在融炼的状态,燃烧喷涌,其精神从中升华,宛如蒸发的泡沫,而字词应是活的,应该生机勃勃,而同时语言整体应当活泼,语言各个要素应参与上帝的圣神与真理的生命。如此一来,语句就会得到火、光与生命的精炼。”

路德保留了天主教弥撒中的《慈悲经》和《荣耀颂》。

《b小调弥撒曲》(die Messe in h-Moll)是巴赫的第一部弥撒曲,也是他最伟大的弥撒曲,它引入歌剧及受难曲表现形式,独创“弥撒康塔塔”,独唱合唱对比强烈,管弦乐色彩宏丽,共分六个声部。此设计源于《圣经·以赛亚书》第六章第二节里撒拉弗(天使)有六个翅膀的说法。巴赫去世前不断扩充这部作品,最后形成一部超大型弥撒曲,近两小时的演出规模超出教堂规定四倍,世界上找不到一座教堂能单独排出它的上演阵容。《b小调弥撒》定稿以献给奥古斯特三世的《慈悲经》与《荣耀经》构成第一部分《小弥撒曲》,第二部分《信经》和第四部分《羔羊经》选自巴赫的康塔塔;第三部分《圣哉经》的创作日期是1724年,即巴赫刚到莱比锡任职之时。有巴赫专家认为这部弥撒根本就是四部相互独立的作品,不过偶然放在一起罢了。

《b小调弥撒曲》动用了除直笛之外当时所有的乐器,展示了巴洛克全部的作曲技巧:帕萨卡里亚舞曲、对位法、意大利协奏曲、咏叹调和管弦乐。巴赫不仅将这些黑白判然的乐段连接成统一丰富的和谐整体,也赋予整部作品令人眩目的技巧和无与伦比的华彩。巴赫专家克劳斯·艾达姆说:“他纳入旧作,把自己的一生都写了进去……他把过去创作的曲调纳入这部大型弥撒曲,凭此进入了更高境界。这已不再是尘世的境界,这是上帝的境界。这部弥撒曲是他献给上帝的独一无二、必不可少和完美的颂词,是他自己信仰的一次完整表露。它自始至终充满活力和强烈的表现力。全曲位于凡间之上……巴赫知道,上帝不仅存在于彼岸,而且存在于尘世。不论他遭受过多少次命运的打击,上帝仍然活在他的心中。他必得创作这样一部弥撒。曲中除了他与上帝的关系之外,剩下的就是无与伦比的活力,这是他恢宏的至死不衰的音乐活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