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赫开时百花杀7(4)

瞧,大师的小样儿 作者:虎头


最能说明巴赫不成功的,是亨德尔的巨大成功。

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endel 1685-1759)只比巴赫大二十六天,出生地哈勒(Halle)与巴赫出生地爱深鹤直线距离不出一百五十华里。亨德尔的外科医生爹反对他学音乐,他只好偷偷躲在阁楼上借月光练琴。他们在晚年都双目失明。亨德尔十八岁在汉堡开始拉小提琴谋生时,巴赫正好在魏玛宫廷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拉小提琴!

巴赫涉猎过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独未染指歌剧,而亨德尔二十岁正以歌剧《阿尔米拉》成名意、英,然后出口转内销,誉满德国,一生富贵。尽管大部分作品散佚,但亨德尔仍有五百多部歌剧传世。

巴赫与亨德尔代表巴洛克音乐的顶峰,他们宏大的音乐框架和哲学构思远远超越教会音乐的范畴,跃升全人类的不朽艺术精品,可这两位几乎同时同地出生的音乐天才平生缘悭一面:巴赫两次到哈勒拜访亨德尔母亲。1719年,亨氏首次回德省亲,任职葛屯的巴赫得知后跳上马车直扑二十公里外的哈勒,却扑了个空——亨德尔已动身回伦敦。十年后,亨德尔再次回乡探亲,病中的巴赫派长子巴威满送亲笔信邀亨德尔前往二十多公里外的莱比锡。亨德尔并未赴约。据说亨德尔大发脾气时汉诺威选帝侯都吓得双手发抖,可这时巴赫正为获得区区“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作曲”头衔而频频哀肯,备极谦卑。巴赫这个籍籍无名的萨克森管风琴师追了一生,始终没有巴结上誉满欧洲、生性傲慢的亨德尔。多年后,亨德尔三返德国,受到举国隆重欢迎,彼时巴赫已去世。

巴赫连墓碑都没落下。亨德尔去世后英国为他举行国葬,下葬于伦敦历代帝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直白地说,巴赫一生都在拚命钻营向上爬,但却从未真正得志。他从来没有“为音乐而音乐”,音乐一直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工具:在葛屯他只写世俗宫廷乐,而在莱比锡几乎只写教会音乐。为了在政教合一的社会爬上去,他毕生致力于教会音乐,充满限制和禁忌的教会音乐未能给巴赫带来一官半职,却助巴赫登上万年大师宝座。

《教会圣贤百科全书》盛赞“巴赫为巴洛克音乐戴上皇冠。他的作品充满生命的源头活力,和谐是他音乐最强有力的基调。他是完美赋格与卡农的大师。他的康塔塔和受难曲中的合唱和咏叹调采用《圣经》作歌词,将歌词与乐曲融为一体,撼动人心。他的创作是他善良信仰和对上帝谕旨宣示的虔诚表达。从他的音乐,甚至仅仅从他音乐的架构就能看出,巴赫是一位以宣道为已任的传教士。他在音乐架构上的匠心完全依照新教思想:音乐是上帝创世的秩序与天堂极乐的先声……他深知人民疾苦,宣讲死亡和希望。他的音乐洋溢着远远超越宗教与文化界限的心花怒放的乐观主义。”

典型的锦上添花。其实,教会是在巴赫赢得世界盛名之后很久才承认他的。“虔诚的宗教音乐家”是对巴赫最严重的误读。德彪西称巴赫为“和蔼可亲的音乐上帝”,流毒甚广。

是的,巴赫说过“音乐仅供敬主悦人。逆主音乐即魔鬼的噪音和吵闹。”是的,他还说过音乐和演奏“并非表达人类感受的艺术活动,而是客观需要,通过耶稣基督的口用《 圣经》传达上帝圣言;这是信徒们、即基督徒们创造性集体的普遍强烈的愿望,其目的在于颂扬创世主上帝,给他以最高荣誉”,因此,“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无外乎赞颂上帝和纯洁灵魂”。是的,巴赫作品常以署名,即拉丁文Jesu iuvall(耶稣怜我)。是的,他的另一个常用署名SDG即拉丁文soli deo gloria(榮耀独归上主)。

问题是,当时的每一个搞音乐的都必须这么说。爱森鹤是新教堡垒,其旁的瓦特堡是匈牙利圣·伊丽莎白故乡,也是马丁·路德出生、学习和避难的地方。巴赫出生前一百多年,路德反出天主教后正是在瓦特堡山林中将《圣经》译为德语的。1693年,八岁的巴赫进入爱深鹤多明我会修道院拉丁学校启蒙——这是路德本人当年上过的学校。

巴赫彻头彻尾是新教下的蛋。

巴赫家族取名独宗《旧约》,巴赫亲手制订的家谱里有一大堆汉斯、约翰、克里斯蒂安、克里斯朵夫、塞巴斯蒂安这些正宗基督教名。巴赫本人的名字“约翰”,希伯莱语意为“主即仁慈”,而“塞巴斯蒂安”在希腊语和拉丁语意为“崇拜”,加起来就是“崇拜仁慈上帝”,他的姓Bach,贝多芬说过是“小溪”,其实按中世纪德国萨克森方言,此词本义为“音乐家”。巴赫姓名契合他的名言:“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巴赫乐谱中的《圣经》歌词均用红墨水,“即便是匆匆浏览过手稿的人也会对这种强调经文的作法留下深刻印象……巴赫只对《圣经》之言感兴趣。”

是的是的,这些都是事实。但它们并不证明巴赫比别人更宗教。巴赫时代任何想要出人头地的青年,都必须是基督徒。就象今天你想牛逼必须有钱,一样。

巴赫抓住一切机会巴结权贵:《音乐贡品》献给弗里德里希大帝,《哥德堡变奏曲》献给失眠伯爵,《勃兰登堡协奏曲》献给边疆伯爵彭阁庐,巴赫还曾为萨克森选帝侯作圣诞节圣歌,谄题献词曰:“华歌侍大人兮,颂赞治者名”。

一个新教徒理应安贫乐道,可巴赫一生爱钱。与爱因斯坦不同,巴赫是薪水谈判高手,几乎在每一个职位上,巴赫的工资都比前任高,而且居然也都比后任高。到莱比锡之前,他每次跳槽的结果都是工资大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