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 14(6)
他问,你熟悉这支琴?
是的,老妇人笑着,我熟悉这支琴,而且因为这个,我还熟悉了你。
二十多年前,老妇人在人民剧场看歌剧《泰伊思》。这部歌剧有个著名的幕间曲——后来被人们单列为小提琴独奏曲《沉思》。她知道那幕间曲该拉响了。但一旦拉响,她惊呆了。她熟悉的琴声猝不及防的从天而降。
开始她怀疑是放的录音。难道重庆竟然有这样的提琴手?她离开座位,不顾一切扑到乐池边。她看清楚了是一个真人在拉着,一个非常年轻的人在真实地演奏——坐在首席的位置上。
后来她就追踪起歌剧院的演出来。所以昆明那场闹剧也被她看到了。看到他用低音提琴的弓子把别人刺下舞台。从此他再也没有出现在乐队里。
他问她:你是这支琴的主人?
老妇人说,不能这么说。只能说,我曾经拉过它。这种琴,只属于将它带到人间的制琴大师,其他人都只是和它有无缘分而已,没有谁可称是它的主人。
说的也是。但是你如果想收回它,我现在就交给你。
这下是老妇人吃惊了。我凭什么说它是我的?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应当属于我。
你知道它那唯一的软肋,它G弦上那么高的把位上的琅音,这证据已经足够。
她笑起来,说这个在法律上是不能成立的。放心,你可以继续拥有它。实话说,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没有来打扰你,是觉得这支琴在你这里,并没有明珠暗投啊!而且,你没有试图改变它的外观,比如说,重新上漆。
那怎么可以?他惊叫起来,那不毁了它吗?
所以,它落得其所,这支琴,虽然有瑕疵,但它运气不坏。
那么你们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告诉我一声吗?
不。我们是来同它道别的。我要离开中国,到加拿大定居了。这是我的女儿,她已经在那边好多年,现在她要把我搬过去了。
他这才来认真打量了那年轻女人,她长的不大象母亲。她母亲五官线条柔和,而她的五官线条明朗,她的个子也高。那么她的父亲是个高大英俊的男人。
她的父亲会不会是同她的母亲讨论“莫扎特的跳弓”的人呢?根据公主的说法,那个男的因为无家可归索性也参加了武斗已经战死-----
老妇人说我要上个卫生间。女儿要陪她去,她不要,自己往广场那一角走去了。
他只得来同她寒暄。他问你在加拿大做什么呢?
她说做音乐。有几份工作:在大学教音乐、在多伦多电视台当音乐编辑及在某个乐团当乐员。
什么乐器?
也是小提琴啊。
他想,还是想把这支世界级的琴收回去啊!他说,一会儿你把琴拿走吧,正用得着啊!在我这里,也不过是拉着玩,让人以为卖艺而已。
她笑起来,说我在乐队里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乐员,坐在乐队的正中央,没有人能听见我拉出的声音。这个你还不懂吗?
他也笑起来——如果听出来,就说明你拉错了。但他还是说,你可以开独奏音乐会。
我没有那个水平,她坦然地说,你反而是有可能的——只要你愿意。
但是,我没有孩子,以后谁来继承这支好琴呢?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我有孩子,她说,但他无意音乐。好琴应该交给好手,这个没有必要,最没有必要——世袭。而且,请让我告诉你,说这支琴是我家的,不对。
这支琴,可能因为那微不足道的瑕疵,被史特拉迪瓦里“入了另册”,没有象他的其他作品那样全在音乐上层的视野里。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美国外交官带着这支琴来到陪都重庆。后来他回美国一趟,便把琴交给一位中国官员保管。但这位美国外交官再也没有回来。好多年以后,才依稀听说遇难了。他从事的很特殊的工作,用的是假名。而这位中国官员也并没把一支小提琴当回事。几番打听没有结果,这支琴就那么无可无不可的放着,谁要拉都可以。
他问,你熟悉这支琴?
是的,老妇人笑着,我熟悉这支琴,而且因为这个,我还熟悉了你。
二十多年前,老妇人在人民剧场看歌剧《泰伊思》。这部歌剧有个著名的幕间曲——后来被人们单列为小提琴独奏曲《沉思》。她知道那幕间曲该拉响了。但一旦拉响,她惊呆了。她熟悉的琴声猝不及防的从天而降。
开始她怀疑是放的录音。难道重庆竟然有这样的提琴手?她离开座位,不顾一切扑到乐池边。她看清楚了是一个真人在拉着,一个非常年轻的人在真实地演奏——坐在首席的位置上。
后来她就追踪起歌剧院的演出来。所以昆明那场闹剧也被她看到了。看到他用低音提琴的弓子把别人刺下舞台。从此他再也没有出现在乐队里。
他问她:你是这支琴的主人?
老妇人说,不能这么说。只能说,我曾经拉过它。这种琴,只属于将它带到人间的制琴大师,其他人都只是和它有无缘分而已,没有谁可称是它的主人。
说的也是。但是你如果想收回它,我现在就交给你。
这下是老妇人吃惊了。我凭什么说它是我的?我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应当属于我。
你知道它那唯一的软肋,它G弦上那么高的把位上的琅音,这证据已经足够。
她笑起来,说这个在法律上是不能成立的。放心,你可以继续拥有它。实话说,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没有来打扰你,是觉得这支琴在你这里,并没有明珠暗投啊!而且,你没有试图改变它的外观,比如说,重新上漆。
那怎么可以?他惊叫起来,那不毁了它吗?
所以,它落得其所,这支琴,虽然有瑕疵,但它运气不坏。
那么你们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呢?就是告诉我一声吗?
不。我们是来同它道别的。我要离开中国,到加拿大定居了。这是我的女儿,她已经在那边好多年,现在她要把我搬过去了。
他这才来认真打量了那年轻女人,她长的不大象母亲。她母亲五官线条柔和,而她的五官线条明朗,她的个子也高。那么她的父亲是个高大英俊的男人。
她的父亲会不会是同她的母亲讨论“莫扎特的跳弓”的人呢?根据公主的说法,那个男的因为无家可归索性也参加了武斗已经战死-----
老妇人说我要上个卫生间。女儿要陪她去,她不要,自己往广场那一角走去了。
他只得来同她寒暄。他问你在加拿大做什么呢?
她说做音乐。有几份工作:在大学教音乐、在多伦多电视台当音乐编辑及在某个乐团当乐员。
什么乐器?
也是小提琴啊。
他想,还是想把这支世界级的琴收回去啊!他说,一会儿你把琴拿走吧,正用得着啊!在我这里,也不过是拉着玩,让人以为卖艺而已。
她笑起来,说我在乐队里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乐员,坐在乐队的正中央,没有人能听见我拉出的声音。这个你还不懂吗?
他也笑起来——如果听出来,就说明你拉错了。但他还是说,你可以开独奏音乐会。
我没有那个水平,她坦然地说,你反而是有可能的——只要你愿意。
但是,我没有孩子,以后谁来继承这支好琴呢?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我有孩子,她说,但他无意音乐。好琴应该交给好手,这个没有必要,最没有必要——世袭。而且,请让我告诉你,说这支琴是我家的,不对。
这支琴,可能因为那微不足道的瑕疵,被史特拉迪瓦里“入了另册”,没有象他的其他作品那样全在音乐上层的视野里。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美国外交官带着这支琴来到陪都重庆。后来他回美国一趟,便把琴交给一位中国官员保管。但这位美国外交官再也没有回来。好多年以后,才依稀听说遇难了。他从事的很特殊的工作,用的是假名。而这位中国官员也并没把一支小提琴当回事。几番打听没有结果,这支琴就那么无可无不可的放着,谁要拉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