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司徒雷登的当天上午,蒋介石偕宋美龄乘轿从大月山、五老峰右侧的中正路石阶,穿行险道,来到海会寺旁的“中正大学”工地。中正大学校址1946年夏准备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基础上兴建,两年过去了,由于内战,建建停停,未见规模。蒋介石几分遗憾地扫射着、思索着。庐山军官训练团,原是国民党各系各派军官集训之地,1933年至1937年,蒋介石多少次来到这里给军队干部训话,把孔夫子的思想、王阳明的思想、戚继光的思想按照实用的理解,集多年“剿匪”之经验,编了一本《剿匪手册》,人手一册,早晚背诵。结业必考。可共产党是越剿越多。在智慧和实力的对比中,在大众和名流的博弈中,蒋介石无疑在走下坡。蒋介石不会忘记马歇尔谈东北战事时的概括:共产党是用军事手段消灭不了的,……在军官训练团旧址上面二百米处就是海会寺,1926年12月8日,他与陈洁如拜佛的海会寺。他在国民党内形势最危急最彷徨时,来过这里:旧址旁边五百米处就是观音桥行辕,十一年后1937年12月,也是8号,他和宋美龄来到这里,静心凝听着南京的沉沦与奋起;又是一个十一年过去了,今天,蒋介石偕宋美龄重新回到这里,看看记忆中无限亲切的一草一木,一寺一庐,他不知自己是不是最后一次来此,向这些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告别。
回到官邸,蒋介石将早已在山上等候的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张轸召来,对中原战场的即将来临的决战作了新的布置。
8月18日,蒋介石等不及李宗仁赴牯,要提前下山了。时李宗仁已从北平飞达南京准备上山,只好取消。
侍从室抬出了轿子,蒋介石突然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愫萦怀心头,庐山,这座千古名山,给了他霸业的成功,民族领袖的桂冠,给了他不可一世的狂妄,也看着他从巅峰坠地的煎熬或“顿悟”。蒋介石在最后一刻终于找到近月来冥思苦想的“哲学问题”的症结和答案。他走近写字桌,提笔写下“美庐”两字,然后注上“戊子八月、中正题”。
蒋介石临行前,题写“美庐”意味着什么?现在有多种说法,一般都以为蒋介石在赞美美丽的庐山,美丽的牯岭官邸,还有夫人美龄。对这些美的东西,表示无限的眷念。这可能多是以一般人的心境和阅历来读蒋介石了。蒋介石终究是指挥过百万兵马激战的军事统帅,血与火的厮杀战场,生与死的磨砺思考,都促使人在终极哲学问题上无师自通。
在中国哲人中,蒋介石崇尚王阳明,他爱读王阳明的书,喜欢与学者探讨王阳明。在胡适、殷海光等人的回忆中都有相关记载。在下山前两天,蒋介石夫妇刚刚陪同司徒雷登野餐的地方就是王阳明诗作“夜观佛灯”的大天池,蒋介石背诵其诗。自有意蕴。在国共决一雌雄的非常时刻,王阳明的诗和其哲学境界很有可能促使蒋介石有所领悟。蒋介石这次上庐山前,1948年8月上旬在南京召集过一次军事会议,与会者宋希濂曾着文回忆,蒋介石在开幕讲话中特别提到近来他在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与会人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感到蒋介石在故弄玄虚。也可能蒋介石正是在思考王阳明学说中揭示的,如何以心力对待胜与败,骄与馁等哲学命题。蒋介石崇拜曾国藩的屡败屡战,是一种战争哲学,欣赏王阳明“夜观佛灯”也是一种坚忍不拔、心想事成的唯心境界。这在蒋介石心目中也是一种“美”,是蒋介石各大战场频频告败后仍不放弃的一种心境。故,蒋介石临别庐山时,题写的第一个字是“美”。
蒋介石感悟的庐山,集山川峰峦之精华与坚忍不拔的战争哲学一体为“美”;美到极点美到巅峰,回归自然回归本质为“庐”。《诗?小雅》曰:“中田有庐”。田中小屋,一望无际,自然古朴。故临行之前,蒋介石写下这富有深蕴的“美庐”两个字,蒋介石自忖经历了人世的飞黄腾达,再重新回到本来的基点。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我从平民来,回到平民去。蒋介石自以为大彻大悟,临行前仍以一个胜利者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