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夸父决定追赶太阳,玄奘决定西去的时候,他们知道天边是什么样子吗?也许在他们的想像中,天圆地方,人走得再远也能回来。可是现代科学告诉人们,天不是圆的,地也不是方的,知道这些之后,还会有人上路吗?
这座远离海岸线的城市海拔不高,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在这座城市西北方向大约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有几座山峰,其中最高的九峰山有一千多米,山上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沿着浓荫遮掩的盘山公路驱车而上,可以到达山顶。山顶上有一片开阔地带,让人难以想像的是这里会有几栋红色的楼房,在楼房不远处,有一片被白色栅栏围起来的地方,那里有几座白色的穹隆形建筑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下部都是圆柱体,圆柱体的上部安装着轨道,上面都扣着一个巨大的半球体,每个半球体上都有一个可以开启或关闭的天窗。白天,这些半球体上的天窗大都是关闭的。夜幕降临,远处的城市华灯初上,夜空中星光渐明的时候,这些半球体上的天窗就悄悄地打开了,有的里面透出微弱的光亮,有的连一点光亮也没有,黑洞洞的,比黝黑的夜空还要幽暗。在静谧的夜晚,从这些打开的天窗里,有一双双巨大的眼睛,向着深不可测的夜空窥视。直到启明星从东方升起,天窗才又陆陆续续悄无声息地关上了,只留下一扇天窗向着东方,等待着太阳冉冉升起。
九峰山对城里的人来说很远,大多数人对这里的白色的圆顶建筑并不关心,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座城市的郊区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这几年,从城里到九峰山的人多起来了,人们到这里来并不是因为天文台,而是因为周围的几座山峰已经开辟成旅游景点。与那些热闹的旅游景点相比,天文台显得有点冷清,也有几分神秘。天文台这个名字令人敬畏,也许因为它是和宇宙相关的地方。从这个天文台出入的人也令人敬畏,九峰山天文台似乎是一个远离生活、远离一般人关注的孤立存在。
此时,杜克成正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是一台口径一点二米的反射式望远镜,望远镜的镜头正指向夜空。在望远镜的目镜下方,有几十根光纤,连结着一台台仪器和计算机。这是杜克成领导的课题组正在进行太阳系多光谱段全方位扫描,这也是他雄心勃勃的太阳系数字巡天观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杜克成的两只眼睛紧盯着屏幕,屏幕上有一些明明暗暗不动的光点,那是太阳系外的恒星;还有很多或快或慢地移动的小光点,它们大多数是小行星;或者是在太阳系里游荡的无家可归的碎片、石块。它们大多数已经编号并且记录在案,但是仍然有一些神秘的不速之客混迹在它们中间,有个别的甚至是充满着危险的“近地天体”。杜克成的眼睛捕捉着它们,每一个这样的小天体,都有成千上万个数据,而且,有的数据还在不断变化,特别是那些近地天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向地球轨道冲过来,让人猝不及防……要连续地跟踪计算就需要非常精密的观测和及时的数据处理,可是,那几个用于数据处理的计算公式到现在还没有推导出来,现在九峰山天文台的观测数据还是传统的,计算和分析都不能与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系统接轨。连必要的公式都不能推导,还谈什么数字化呢?
突然,杜克成的眼睛里出现了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小光点,它不像其他小行星那样在自己的轨道上大摇大摆地运行,犹如天马行空,而是仿佛在故意躲闪着,生怕被人看见。杜克成连忙摘下自己的眼镜,从纸盒里抽出一张纸巾擦擦镜片,重新戴上,他看得更清楚了,确实是一个陌生的小光点,但是亮度很低。他立刻把望远镜的镜头聚焦到这个小光点上,并且打开自动跟踪仪和数码照相机,这一系列动作只用了短短的几秒钟,仿佛一瞬间,那个小光点就消失了。他把望远镜继续对准这一天区,可是一直到天亮,那个神秘的家伙却再也没有出现。观测室的天窗关上以后,他把观测软件记录的那个小光点的影像一遍一遍重复播放出来,用传统的数据公式进行计算,初步可以断定它是一个近地小天体,但是它的轨道参数,体积大小,物质组成等等数据却因为观测时间太短,仪器精度低,无法有效地采集到。但是凭自己二十多年从事天文工作的经验,他已经肯定这个神秘的天体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说不定还相当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