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托罗斯快车的重要旅客(1)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献给阿帕奇亚,1933年

叙利亚的冬天,清晨五点。在阿勒颇叙利亚西北部的城市,靠近土耳其边界。车站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那就是火车旅行手册上大肆宣传的托罗斯土耳其南部的山脉,靠近叙利亚边界。快车。这列快车挂有一节带厨房的餐车车厢、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车厢。

在卧铺车厢的踏梯旁,站着一位军装笔挺的年轻法国中尉,他正和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在说话。那人的衣领竖起来围裹到耳朵,整个脸只露出淡红色的鼻子和两撇卷曲上翘的八字胡。

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奉命给一位尊贵的陌生人送行,实在不值得羡慕,不过杜波斯克中尉仍然妥善地执行了他的任务。他说着优雅的法语,谈吐颇为得体。但是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他并不清楚。这类事情总要引起许多谣言,此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只知道将军——他的将军上司——脾气越来越坏。后来这位比利时的陌生人就来了,似乎是从英国赶来的。然后在一阵莫名其妙的紧张气氛中一星期过去了,紧接着发生了几件事:一位声名显赫的军官自杀身亡,另一位军官辞职卸任。于是那些原来满面愁容的脸顿时不再忧愁,某些军事上的防护措施也放松了,而将军——杜波斯克中尉的上司,像是一下就年轻了十岁。

杜波斯克曾听到将军和这位陌生人的一段谈话。将军激动地对他说:亲爱的朋友原文为法语。,你救了我们,你挽救了法兰西军队的荣誉——你使得一场杀戮得以避免!你答应了我的要求,大老远地赶来,我真不知该怎么感谢你!”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雪白的美髭还颤颤发抖呢。

对这些话,那位陌生人(他的名字叫赫尔克里·波洛)得体地做了回答,其中有一句是:“可是你不也救过我一次吗?”对此,将军也客气地表示,过去那点小事何足挂齿。接着他们谈到法兰西,谈到比利时,谈到有关荣誉、尊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然后他们热烈地拥抱,谈话就此结束。

关于这当中的原委,杜波斯克中尉至今仍然一无所知。不过,将军把一项任务派给了他,那就是让他去为搭乘托罗斯快车的波洛先生送行。正如那些前程似锦的青年军官一般,他倾出全副的热忱在执行这一任务。

“今天是星期日,”杜波斯克中尉说,“明天,星期一傍晚,您就会抵达伊斯坦布尔了。”

这句话他已经说过好几次了。在等候火车开动时,月台上的人往往会重复这样一些对话。

“是啊,”波洛先生说。

“我想您准备在那里待上几天吧?”

“是啊原文为法语。。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我一次也没去过。要是就这样过门不入,未免可惜了。”他表情十足地吧嗒一声弹了下手指,“没有什么急事。我要以观光客的身份在那里待几天。”

“圣索菲亚清真寺,那是很美的,”杜波斯克中尉说。其实他自己从未见过。

一阵冷风呼啸着刮向月台,两个人都打了个寒噤。杜波斯克瞧了一下手表。四点五十五分——还有五分钟车就要开了!

他怕这一瞥被对方察觉,就马上岔开了话题。

“每年这个季节旅行的人都很少。”他朝车厢的玻璃窗看了一眼。

“是啊,”波洛先生说。

“但愿您不要被大雪困在托罗斯山里才好!”

“会有这样的事吗?”

“是啊,有过这样的事。不过今年还没发生过。”

“但愿不会,”波洛先生说,“欧洲方面预报说,天气很坏哩!”

“很不妙。巴尔干半岛雪下得太多了。”

“听说德国也是。”

“唔,”眼看又要无话可说,杜波斯克中尉赶忙找话题,“明天晚上七点四十分您就可以抵达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旧称。。”

“是啊,”波洛应道,接着又赶忙表示,“我也听说圣索菲亚清真寺是很美的。”

“我相信一定非常美。”

在他们头顶上方,一间卧铺包厢的窗帘拉开了,一位年轻妇女朝外张望。

打从星期四那天离开巴格达以来,玛丽·德本汉就睡眠不足。无论在驶往基尔库克的火车中,还是在摩苏尔的旅馆里,或是昨夜在这列火车上,她都没有睡好。由于在温度过高的包厢里热得无法入睡,她起身向窗外探视了一下。

这儿一定是阿勒颇了。当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它只是一座灯光黯淡的狭长月台。不知在何处有人火冒三丈地用阿拉伯语大声争吵,她的窗口下也有两个人在用法语交谈,一个是法国军官,另一个是有着两撇胡子的小个子。她微微一笑。她从未见过一个人把自己围裹得如此严实。车外一定寒冷刺骨。难怪车厢中暖气开得这么热。她想把玻璃窗往下打开点,可是扳不动。

卧铺车厢的管理员来到了这两个人面前。他说,火车马上要开了,请上车吧。那个小个子摘下了帽子。他的脑袋真像个鸡蛋啊!玛丽·德本汉虽然另有所思,也不禁微微一笑。这小个儿的模样真可笑,这样的小个儿,谁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的。

杜波斯克中尉正在向他话别。中尉早已想好要说些什么,现在终于等到这时候了。他的话说得很动人,措词也很优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