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令人撮火的罗布泊(3)

新闻背后 作者:央视新闻评论部


6月3日中午1:30,巴州公安局与巴州文管所的两辆车赶到,我们迅速为他们人添食、车添油并详细介绍了情况及地形地貌,一同商定了抓捕方案。下午2:00,我们两辆车加入他们的队伍,分配好向导和对讲机就出发了。一路上,昨天挨了盗墓贼欺负的人都十分高兴:昨天打不过你,今天我们把大哥叫来了,非收拾你们不可。俗话说,什么仗什么势,就那模样。

到达现场后,只发现了新鲜的车轮印子,盗墓贼全无踪影。大家分头展开搜查,同时一组人带着对讲机奔到雅丹顶上了望。这一招果然有效:藏在远处的盗墓贼忍不住了,开着两辆车想逃,车一动,立即卷起大股尘土如同狼烟,被了望哨发现,指挥车辆分头围捕。七个盗墓贼在警方两次鸣枪示警后投降。回到营地后从他们的车里搜出了丝绸衣服、地毯等不少文物。这些一千七百年至两千年前的东西尤其是地毯仍色彩如新,令人叹为观止。

一次完美的抓捕行动。盗墓贼们绝没想到我们有卫星电话可以报警,他们不怕我们是觉得我们出去报警,既便警察要来,最快也要四天时间,哪知在我们报案三十小时之内他们就已经被拿下。当然我们的代价也不小——卫星电话被打得爆掉了,卫星电话公司认为这部电话出现异常,可能被盗,把电话给停了——估计话费在两万元人民币。

我们忙着向家里报捷,要求尽快提前把直播设备调进来,大干一场,连我们请的那些对罗布泊十分熟悉的司机师傅都知道这事情大了,短时间内他们一定会留下来和我们在罗布泊里熬上一阵子回不去家。还是何绍伟比较油,一定让我听到文物局的积极反响再向里面投直播设备,我说没问题,这就向文物局报捷。

接下来的6月4日,更是撮了一肚子火

什么叫晴天霹雳?什么叫当头一棒?在和新疆文物局副局长打了那通报捷电话后,我明白了。

他传达了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政府的四点意见:

1. 带回所有已出土的文物;

2. 对现场进行清理回填;

3. 暂不再派人员进来,以后待正式发掘手续办好后再进行工作;

4.央视报道要经自治区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再进行报道,以免引起连锁反应;对破案可以报道,但不得提及文物价值和地点。

人家传达后连句客气话都没有,把以后联系的可能性堵得死死的,就挂了电话。各位同仁一定认为这四点意见很对,其实不然,容后详说。

接下来的6月4日,更是撮了一肚子火。巴州文管所的人得了上级的指示,对我们像防贼似的,口风甚紧,搞得我们知道错了,错在给人家添了麻烦,添了堵。但是没辙,该干的事还要干:领着文物局的人看现场、带他们找到一处处盗墓贼掩藏起来的文物,那份下贱就甭提了。实在是文物价值重大、考古价值高,否则真想“打死也不说”——光色彩斑澜的彩棺棺板就是十余块,最少属于三具棺材,而这之前楼兰地区仅发现过两具彩棺,其中一具被锯成八块,那厮被判死缓。

公安的同志也有收获,对盗墓贼攻心有术。一个家伙交待他在被抓的时候,把一块铜镜随手藏在沙土里了。公安随即带着他起出了这面铜镜。在场的楼兰学会副会长何德休惊呆了,偷偷跟我们讲,上面有四个汉字:君宜高官。说明这里的墓葬完全不同于小河墓地、太阳墓地的本土文物,而是受了汉文化的影响,意义完全不同了。如此多的彩棺印证这里不是一般的墓葬,极可能是楼兰贵族墓地。

然而我们眼看着如此重大的新闻不能报,眼看着公安部门势将由此展开一系列侦破工作而凑不过去,眼看着两天之间文物因无妥善保管措施而迅速变质变色而无奈,这真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我们的给养已经运到,但我们只有把给养放在大本营——我们要撤离了,当这一切未曾发生。

临行,我们请文管所的同志随意挑选食品、物资供他们使用,希望他们工作得更充裕一些、希望以此来协助文保工作——我们是记者,但首先是中国公民。他们纳了,没笑,也没说任何话。

我们就这么撤离了罗布泊,离新闻渐渐远去,离那些正在破损的珍贵历史渐渐远去。

各位同仁,还有最最撮火的事情呢

各位同仁,这仍不是最最撮火的事情。

当我们再次进入罗布泊展开李勇穿越报道的第一天,6月17日,我们再次经过这一地区,我们已决心漠视这里许多更值得报道的事情,然而我们的心又再次痛楚:零乱的墓坑依然零乱,许多绘有色彩的棺木依然被弃掷在墓口,只是上面没有了色彩和图案——这意味着没有人肯稍微劳动一下,哪怕把它们就放进墓坑里。

这里已没有了文物部门的人员,但我们又一次发现了对文物感兴趣的人——盗墓贼。一伙儿盗墓贼又被我们惊动,远远看到他们车子卷起烟柱,向楼兰方向逃去。我们又一次打电话给新疆文物局,他们没有细问;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再次打去电话,他们的手机已经关机了。

第二次进入罗布泊,又发现了近十处被盗古墓。我们发现被盗古墓一共二十余处。

随我们进去的若羌县的同志讲,他们在新设的罗布泊上只需要配套几名公安、几辆破车就能有效地把这个地方管起来,再不管就没得可管了,可他们没钱没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