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战斗实况(3)

一个侵华日军的战地实录:荻岛静夫日记 作者:荻岛静夫


看来只能在此地暂时停留,休息待机。此时是凌晨3点钟左右。迫击炮弹又在附近落下,我旁边的士兵眼睛受了伤。敌人的射击始终没有停止,大家都没有办法,只好在此等待天明。

早上5点半钟左右,恐怖的一夜就要逐渐亮开的时候,我们遭到了来自后方的射击。我认为这是河边的友军弄错了攻击的方向,于是一边打出了太阳旗,一边在战壕里大声呼喊友军。但是,弹丸还是照样飞射过来,太阳旗也遭到猛烈的袭击。

我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于是从战壕里探出一点点头往后方看去,只见河边战壕里不停地向我们射击的那些人,头上的钢盔似乎是绿色的。虽然在渐渐明亮起来的曙色中还看不大清楚,但我突然意识到:"啊,是敌人"!这时,左边的军官也察觉到此情,于是大声呼喊:“敌人!敌人!敌人在后边,转过身去射击!”随着这一声喊,就向敌人开火,重机枪也急速地向后方射击。

在友军的猛烈射击之下,敌军的射击势头有所减弱,这时能够清楚地看到敌方大约有五十来人。现在,天完全大亮了,从双方战壕中发出拼命一般的射击仍在继续。

友军认为第二大队和第三大队兵力不足,可是敌军敢于突破不足100米的警戒线从我们的后方迂回过来,这纯属荒谬的行动,还是因为他们是拚命的队伍?

可是,日本军队竟然也显出被吓破胆子的样子!

从前方传来昨晚就朦胧听到的军号声,与此同时我们遭到了猛烈的射击,相当多的敌军向我军夹攻而来。令人可恨的敌军的反攻来了,就这么向我军杀过来了!

我军的重机枪猛烈发射应战,此时我们和敌人的距离约250米。

友军开始对敌人的反击能力感到惊讶而吓破了胆。后方的敌人也显示出了进攻的态势。过了一阵,指挥官命令对后方的敌人发起冲锋,我们的士兵飞跃出战壕快速前进。,

敌人在开枪射击的同时,手榴弹也象雨点般地向我军投掷过来,嘭彭地炸裂遍地开花,冲在前面的的两三个战友,连“啊”的一声也没有叫出来就倒下了。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只有保持低调,把小宅和曹宅附近的侧面防御装置一齐点火烧了,让战壕上面的一切都显现出来 。

敌军把友军作为攻击的目标猛烈地射击,第三大队的一位小队长和几名士兵几下子就被他们弄死了。

即使这样,还是有一部分士兵飞快地进入战壕,对敌人施以还击,他们忘掉了一切,只顾奋战。

我当时在后边,很想冲上前去。

这时,冲锋的命令下达了。我们飞身出壕,当即就是一阵猛射。

绝对不可犹豫不前,所有的一切都委之天命。我和数名战友一鼓作气地飞奔进入敌阵。

丢出手榴弹,也有拔出刺刀的刺杀敌人的,刺刀插进腹部,人就蹲下了,也有刺向敌人胸部的,这完全是一场舍生忘死的大拚杀。

我亲眼看见身边的战友攻击敌人而战死,手里还握着流满鲜血的刺刀,也看见幸存者的血从脸上滴滴哒哒往下流......

哎呀,在战壕里,30分钟以前还精神抖擞的战友现在已经变成了护国之鬼,找不到几个生存的人。就是到战壕里来给负伤战友包扎的人也说太悲壮了,悲壮得实在让人感慨无限。

我们的敌人成了一支完全的送死队,一个逃回去的人也没有,他们在吴淞河畔成了战败国的牺牲。

这一次,我们全体人员应战前面的敌人,就是本部的几个人员也召集了起来。我们为了在敌人的面前抢先一步,就提前迅速地把弹药送过河去交给各中队,

从一个土堆到又一个土堆,我们飞快地行动,向右边移动到第七中队和第八中队的位置,以便运送弹药。各个中队昨天晚上都遭到敌人的好几次反击,如今弹药所剩无几

我军勇气百倍,猛烈射击。敌人顶不住了,只进攻到我们面前200米的地方就不得不败走。

一见敌人后退,我军的射击就愈加猛烈,准确度也提高了,一颗子弹就能打死一个敌人,吧嗒吧嗒地敌人不断地倒下,余下的敌人只得逃进战壕。我也从散兵壕里对败逃的敌兵进行狙击,放倒了两三个敌兵。

敌人在战壕里用机枪乱扫,目的是阻止我军的冲锋。这时,友军用飞机轰炸来协助我们,能看见曹家宅附近被炸得七零八落的东西与烟雾一起被吹到敌阵的上空,仅仅在两三百米的前面就有猛烈的轰炸,真是凄惨悲凉。这样一来,顽强的敌人,也被打得哑口无言了。

敌人的这场反击战,以其在战场上留下许多尸体的结果,杀羽而归。我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牺牲,遗憾的是第八中队长藤崎也终于战死疆场。

此时是上午8点半钟。

因为这次战斗,本部的人员也减少了,集合起来,只有结城、木村、户口和我一共4人。小野伍长在敌人败退的时候,勇敢地飞身出壕追击敌人,但是没有全身而归。后来才知道,他战死在战壕前50米远的地方。

到今天早晨,共度生死的战友不少人提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失去了好些好战友。我们四人去了队长遗体所在的那个地方,只见昨天因为脚受伤而扎了绷带的士兵很凄惨,不知道是昨天晚上还是今天早上,迫击炮落在战壕里炸毁了他的两条腿,尸体早已冰冷了,真是悲惨啊!在不远的前面,敌军的尸体也重叠如山,难以计数。我们等待着其他的本部人员的来到,可是没有人来。他们的景况如何?我们放心不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