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脱出虎穴(1)

东汉开国 作者:魏新


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后,刘秀依然被他控制。对刘秀的人生来说,只有离开洛阳独立发展,才有成功的可能。

问题是,刘秀怎么才能离开洛阳,脱出虎穴呢?

三六 国家信誉从宛城迁都到洛阳,刘玄对刘秀基本上放心,但是绝不敢委以重任。过去让刘秀老老实实在宛城呆着,现在还是让他在洛阳呆着,不能随便出去。如果说刘秀是一只老虎,此时就是虎落平阳,刘玄是不会轻易放虎归山的。那么,刘玄还会不会交给刘秀别的任务呢?按说是不会了,不过有一件事,有人向他推荐让刘秀去做。

汉军推翻了王莽政府之后,刘玄是汉室名义上唯一的皇帝,需要在全国各地建立各个级别的地方政权。不是派兵去各个地方打仗,不分青红皂白,把全国打上一遍,打得全是窟窿。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到各个地方去招抚,招抚的原则是“先降者复爵位”。你过去跟着王莽政府干,是什么官什么职位,只要你愿意为新政府效力,原则上说,还可以继续干,官职都不变。就像现在某个财团收购了一个大公司,各个子公司过去的领导,只要还愿意干就继续,董事长变了,但是你们的职位不变,年薪也不变。这样做对于一个新生的政权来说,是很有利于稳定的。派去做招抚工作的使者,权力很大。使者相当于人力资源执行官,原则上说,投降就可以官复原职,但是你以前干得要实在不怎么样,既使投降了,我还得琢磨琢磨有没有更合适的人才。使者的能力必须得强,素质也必须得高。

刘玄身边大多是绿林军出身的将领,他们虽然说军纪涣散,战斗力还算可以。但使者不需要打仗,需要谈判、考察、安抚。枪杆子是不管用的,得有笔杆子、脑瓜子和嘴皮子。要不然不但干不好,还会干砸。举一个例子说,刘玄有一个使者,到上谷郡(在今天的河北西北,张家口一带)。上谷太守亲自出迎,献上自己的印绶。印就是官印,绶指的是拴印的带子,那时候的官平常把印都拴在腰里随身携带,看得很珍贵。上谷太守献印绶,就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拥护新政权,愿意为你们效力。你们看看,这是我原来的官印,你们不是说‘先降者复爵位’嘛,没问题的话,我还干上谷太守就行,丞相什么的我估计也干不了,也不太合适。”使者接过官印就走了。过了一天,使者也没有还的意思。他为什么不还?是因为上谷太守干得不好吗?不是。史书上说,上谷太守干得非常好,在上谷的根基也很深,当地的官员百姓对他都很认可。这个使者不是不了解,而是要摆摆架子抻着他点,心里琢磨着:“我来你这里招抚了,虽说是走形式,但得我说了才算,你怎么还不得表示表示?”

上谷太守没有表示,他的一个下属就急着去表示了。此人是上谷的功曹,相当于太守助理,叫做寇恂。寇恂看到使者拿了自己上级的印绶不还,着急了,带着一队兵马到了这个使者的住处。使者本来心想:“可能是来送礼了,再一看,送礼也不用这么大的阵势啊?还舞刀弄枪的。”等他明白过来,不但不还印绶,还骂了寇恂一顿:“你一个小小的功曹,难道想威胁我这个皇帝派来的使者吗?”寇恂义正词严地说:“不是我威胁你,是你考虑问题不周啊!”现在天下刚刚有了点要安定的意思,新朝廷的信用到底怎么样,还没怎么表现出来呢,你带着皇帝的使命出来招抚,各个郡国都伸着脖子侧着耳朵望风归顺呢,处在观望状态,现在你刚到上谷,就开始不讲信用,别的地方谁还跟你啊?”寇恂提出了一个词,叫“国信”,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国家的信誉。正如寇恂所说,这些使者所代表的,不是他们个人的喜好,而是国家信誉。如果他们怀着私心,出尔反尔,胡作非为,那么,谁还会相信这个新成立的王朝?

这个使者被寇恂教训了一番,还是听不进去,场面很僵。寇恂就叫人去喊太守,说是使者要召见。上谷太守来了,看到这个尴尬场面,不知道该怎么办,寇恂自己从使者那里把印绶搜出来,交给太守。使者实在没办法,只能现场写一份诏书,任命了上谷太守。寇恂用非正常的方式,得到了正常的结果,前提是使者的方式非正常。以非正常来对付非正常,也是以不克不,不一定就变成了一定。刘玄派出的这种使者,只知道自己可以代表皇帝,行使国家权力,没有想到能行使国家权力的原因,正是他们负有国家使命。使者的国家使命,是树立国家信誉。这样的使者,置国家信誉而不顾,只知道行使权力,一定会砸了更始政权的招牌。

谁有这个能力树立国家信誉呢?刘秀和自己手下这个小团队,在洛阳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派他去当使者,能否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国家信誉呢?

三七 非我莫属大司徒刘赐向刘玄提议,让刘秀当使者去河北招抚。刘赐也是南阳的宗室子弟,属于刘秀的一个族兄,当初一起起义,跟着刘秀的大哥刘 ,刘 死后,刘玄就封他为大司徒,顶刘 的位置。估计刘赐坐在这个位置上,对刘秀他们哥俩的命运,不可能没有怜悯之心,大家都是南阳的宗室子弟,自己当初又跟刘 干过,现在干的也是刘 的活,看着刘秀的日子这么难过,能帮就帮。

刘赐和刘秀有过相同的经历。刘赐的父母死得早,也曾经有一个哥哥相依为命,早年间,刘赐的哥哥杀了人,被当地的一个官员抓起来斩了。为了给哥哥报仇,刘赐变卖了所有家产,找了一伙门客,把这个官员给杀了,然后亡命天涯。有过为哥哥报仇的经历,他也许更能理解刘秀此时的心情。当然,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刘秀又确实具备做使者的能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当时的河北一带,招抚工作是最复杂的,可以总结为三个难点:

第一,河北各个郡都有比较雄厚的兵力,上谷郡和渔阳郡的骑兵天下闻名,如果招抚失败了,硬碰硬地打,麻烦很大。

第二,河北也有刘汉宗室的几股势力,号称河北三王。这三王也都是汉室后裔,按血统和现在的皇帝刘玄都是差不多的。现在的皇帝是南阳宗室出来的,河北宗室的这几位,在当地也是能呼风唤雨。要是处理不好关系,他们再折腾出个皇帝来,非出大乱不可。

第三,河北还有很多支农民起义军。史书上说这些起义军的兵力加起来,有上百万人。

能不能摆平河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意思就是,得不得天下,要看河北是不是能摆平。这个童谣里面,得不得的这个得,也可能有方言的性质,意思就是舒服,可以理解为:刘玄这个皇帝能不能过上舒服的日子,过上很“得”的日子,要看河北怎么弄。

刘玄肯定也成天琢磨,派谁出使河北最合适。被寇恂教训了一番的那个使者,不能让他再干了。刘赐提出来让刘秀去,确实刘秀很适合。刚说的那三个难点,在刘秀这里都不算什么难点:第一,刘秀形象好,懂礼节,有文化,信誉也一直很好,能力很突出,和各个郡的太守打交道肯定没问题。第二,刘秀也是宗室子弟出身,与河北的宗室子弟们更容易沟通。大家都是亲戚,就算是远亲,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第三,刘秀当初曾和大哥刘 一起联合绿林军,很会做农民起义军的思想工作,河北那边有那么多支农民起义军,和他们接触,刘秀还是很有经验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