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之所以能够听从冯异的建议,几乎完全是按照冯异的建议去实施,说明冯异的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不过,以他和冯异现在的关系,话不能说得太透。毕竟,认识冯异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刘秀一直很低调,很谨慎,不敢轻易交心。不过就在河北,有人也说了类似冯异的这番话,几乎完全说透了,这个人和刘秀的关系非同一般,是他的老同学邓禹。
邓禹是南阳新野人,刘秀的老乡,还是刘秀在长安的同学。他曾经是个神童,“年十三,能诵诗”。刘秀在长安上学的时候,邓禹也在长安上学,邓禹虽然年龄很小,但是眼光很敏锐,他觉得刘秀不是一般人,主动和刘秀结交。邓禹毕业后回老家,正赶上到处都在闹起义。刘玄也当了汉军的皇帝了,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很多人推荐,让邓禹去跟着刘玄干,邓禹坚决不去。听说刘秀出使河北,“杖策北渡”,追了过来。刘秀见了邓禹之后很高兴,不过刘秀挺喜欢开玩笑,就说:“老同学,你来找我干吗?是不是想当官啊?”这时候刘秀是使者,有封官的权力。邓禹说不是。刘秀又问:“既然这样,来干吗?”
邓禹说:希望您的威德能够四海远扬,我跟着帮点小忙,就名垂青史了。“威德加于四海”的是什么人?皇帝。三国的时候,孙权见了鲁肃,从马上下来,表示对鲁肃的尊敬,然后问鲁肃:“我下马相迎,你是否感到有面子?”鲁肃说没什么面子。旁边的人一听,都很惊讶,鲁肃为什么这么说呢?孙权也纳闷:“那你什么时候才会觉得有面子呢?”
鲁肃说:“等主公你威德加于四海,当了皇帝的时候,用车来接我,我才会真的有面子。”鲁肃的这番话,是在鞭策孙权,你要成就帝业。同样,邓禹也是这个意思。刘秀听了很高兴,把邓禹留到自己的房间,两个人彻夜长谈。邓禹进一步为刘秀分析了一下形势,他说:“刘玄从一开始到现在就没有受到过挫折,这个皇帝当得太顺了,所以他越来越自负,不听别人建议,有些专断了。他手下的将领,又都是‘庸人屈起’,所以非常可怕。”
什么是“庸人屈起”?一个人本来的能力、地位、文化素质都是比较低的,受过不少委屈,长期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突然之间暴富暴贵,不光在钱上是暴发户,政治上也成了暴发户。导致的后果就是:欲望毫无节制,权力完全滥用。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治理?要有着深谋大略的忠良明智之辈,治国安邦的人才。不是刘玄手下的这些乌合之众,不是这些屈起的庸人。所以,邓禹说:“王莽虽然灭了,天下还是乱七八糟,你要多招揽人才,赢得民心。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大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凭你的本事,天下都不够您定的。”这番话意思和冯异差不多。由于他和刘秀是老同学,所以说得更透。不光是捅破了刘秀心灵深处的窗户纸,简直是打开了刘秀封闭已久的窗户,甚至连门都踹开了。
阳光一下子照进来了,刘秀的心里太敞亮了。史书上说“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刘秀还对身边的人说:“往后见了邓禹,不要看他年轻,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就小邓小邓的,要叫他邓将军!”从此,刘秀经常让邓禹和自己一起住,两个人商量计策,讨论计划。
三九 良禽择木而栖刘秀在河北,班底的组成有三类人,有从洛阳一起来的,比如冯异、铫期,还有专门赶来投奔的,比如邓禹。还有一类,是他在河北遇上的人才,具体是谁,我们陆续会说到。
这三类人组成的班底,就是刘秀将来得天下的班底。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愿意为刘秀效劳?冯异坚守父城,谁打都打不下来,却要献城给刘秀。刘秀的大哥被杀了,看起来毫无前途,冯异却死心塌地地跟随?那么多人劝邓禹当官为刘玄效力,他都不去,听说刘秀去了河北,风风火火地追过来。为什么呢?
《水浒传》中,宋江到了哪里,江湖上的好汉一听宋江的名字,纳头便拜:“宋公明哥哥在上,小人有眼不识泰山!”难道刘秀也有及时雨的风范?
首先,不管是冯异还是邓禹,都认清了当时的形势。国家目前需要一个能成大事的人。老百姓思念汉朝,这个人可以代表汉朝,不光是在身份上能代表,又必须要在能力上可以代表。
其次,他们也看清了刘玄成不了大事。刘玄虽然是皇帝,但是缺乏王者风范,他的手下大多是庸人屈起,不可能成大事。
第三,他们也看出了刘秀想成大事。冯异看到别的将领都烧杀抢掠,只有刘秀不这么干。这既说明了刘秀的品德高尚,更说明刘秀自己不是庸人屈起,小人得志,图一时快活,而是深谋远虑,雄才大略。
第四,他们都认为,刘秀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在身份上,他也是汉室后裔,和刘玄一样,但是刘玄和他的那些将领的坏毛病,刘秀身上没有。邓禹对刘秀知根知底,冯异本人判断力超常,一接触就发现刘秀的言语举止,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跟随。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帮助刘秀辅成大业。刘秀会用人,跟着他干,提的好建议能够采纳。不独断专权,更不会胡作非为。作为一个人才,跟对领导是很重要的,跟一个坏领导干太累了,跟着刘秀这么一个好领导,有前途。正如邓禹所说,领导可以“威德加于四海”,我这个帮忙的,就可以名垂青史。相反,领导要是只能管四个游泳池,下属再大本事,别说青史留名了,也就学青蛙游泳。再发展得不怎么样,变成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就死了。
对于人才来说,如果自己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和资本,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好领导,就决定了自己的未来。同样,也只能是出色的领导,才能网罗人才,成就丰功伟业。在刘秀的领导下,不管邓禹还是冯异,都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反过来想想,如果他们没有跟随刘秀,会做什么呢?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问了大家这么一个问题。有一次,刘秀和诸位已经被封了大官的功臣吃饭。他问大家:“各位爱卿,你们要是没赶上风云际会,没有跟着我打天下,现在会干什么呢?”邓禹先说:“臣少尝学问,可郡文学博士。”意思说我多少有点文化,在郡里当个文学博士吧。刘秀说:“你太谦虚了,凭你的水平,怎么也得在郡里当个功曹吧。”
轮到马武,——马武是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当初捉住荆州牧不敢杀,他也是在河北跟随刘秀的。将来我们还会说,马武其实是一员猛将,性格也是大大咧咧的,他不假思索地说:“我这个人比较勇武,可以当守尉,负责缉拿盗贼。”
刘秀笑了:“你啊,只要别自个当盗贼,去亭长那里自首,就挺好了。”刘秀对马武还是颇为了解的,马武不去杀人放火,就等于为社会作贡献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从这句玩笑话上,可见刘秀和下属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该工作工作,该开玩笑开玩笑,可以同富贵,共患难。这在中国帝王当中,非常难得。
到河北发展的刘秀,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自己的团队,一切的发展是那么顺利。这一年,河北的冬天虽然很冷,刘秀的心却在渐渐复苏。虽然他依然会想起死去的大哥,可是,有邓禹和冯异等人的陪伴,或许,他已经没有了在洛阳时那种可怕的孤独。痛苦从他的骨骼中雾一样蒸发,沉淀下来的是刻骨的成熟。刘秀并不爱喝酒,那些日子他或许也会小酌几杯,微笑着和邓禹谈论看似美好的未来。他不知道,自己即将大难临头。即使知道,又能如何?在永远充满戏剧性的命运面前,我们不如吟一首曹植的诗句:“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