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九一八烽烟骤起北平山雨欲来 紫禁城风声鹤唳国宝何去何从(2)

承载 作者:章剑华


   第一章 九一八烽烟骤起北平山雨欲来 紫禁城风声鹤唳国宝何去何从(2)
  
  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耗时14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明清两代曾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有收藏文物之举。适至清代,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室收藏规模更为空前,不仅有诸多专门收藏之所,且每座宫殿都有秘藏。那是2000年来历代封建帝王们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但据当时对清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暂居紫禁城后部“内廷”。
  
  1924年11月5日,—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退位13年来,溥仪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着的所有文物。就在这一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限令18岁的溥仪离开皇宫。之后很快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清宫财产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盘点。
  
  一年之后,也就是1925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昔日帝王的宫苑禁地变为老百姓自由参观的场所,过去仅供皇帝所有和享用的珍宝文物变为全民族共有财富——这,正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故宫博物院先后成立了理事会、维持会、保管会,由于时局混乱,一直没有正常运作。直至北伐成功,国民政府才正式任命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易培基为首任院长。
  
  故宫隆宗门南屋的一间办公室内,院长易培基久久地伫立在窗前,听着从紫禁城外传来的口号声,悲愤和忧伤的阴影重叠在他的脸上,高高的眉眶下,深邃的目光格外凝重。
  
  易培基,1880年2月28日出生,毕业于湖南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因不愿随黎元洪依附袁世凯而弃职回湘,先后任湖南高等师范学堂、长沙师范以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1924年,他奉命担任孙中山驻北京全权代表,与苏联公使加拉罕谈判庚款分配问题。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任理事兼文物馆馆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农矿部长。不久,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
  
  这位50岁开外的老院长曾任孙中山先生顾问、广东大学教授,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从1929年2月就任院长以来,他辞去了包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在内的一切职务,励精图治,在宫殿修葺、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及分类、编目,文献整理及汇编出版,建立分类书库、鉴定版本、编目等各个方面,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故宫博物院大有起色,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内设机构逐步健全,文物陈列琳琅满目,各种展览观者如潮。
  
  正当博物院各项业务走上正轨、迅速发展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家顿时处在危急存亡之中,院内的正常工作被打断了,这使易培基十分愤慨,也焦虑不安。
  
  忽然有人推门进来,易培基抬头一看,见是秘书长李宗侗和古物馆副馆长马衡,便大声地说:“你们来得正好,我有事要商量。”
  
  不等来人坐下,易培基就急切地询问道:“闭馆三天了,下一步怎么办呢?”
  
  李宗侗满脸茫然:“我们也正是为此而来,院门关着,全院人员都觉得闷得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