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增旺姆 4(1)

伏藏 作者:杨志军


黑夜和拉卜楞寺蛛网般的巷道帮助了香波王子,他很快甩掉了追过来的警察和阿若喇嘛,一口气跑到了寿僖寺前。这就是扎西旗“最高”的建筑,“接天”的望得“最远”的地方。六层的藏式碉楼之上,坐落着汉式金瓦方亭,飞檐凌空,金碧如水。念夜经的声音正从那里徐徐传来,带着桑烟的香味,变成了一首歌,怎么听怎么像是:“仓央嘉措,仁增旺姆,仓央嘉措,仁增旺姆。”香波王子朝后看了看,没看到追来的人影,便穿上阿若喇嘛的袈裟,悄悄摸了过去。

寿僖寺没有关门,守夜的喇嘛正在门内闭目念经。他进去,上楼,在鎏金大弥勒和八大菩萨的凝视中,谛听自己的脚步声,紧张得把身子缩了又缩。也许念经的喇嘛过于专注或正在观想什么,也许抢来的暗红袈裟蒙蔽了喇嘛的眼睛,没有谁阻止香波王子。

香波王子顺利走上顶层,来到方亭之中,发现这里并没有念夜经的喇嘛,便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心里念叨着:那个叫作仁增旺姆的神,不,姑娘,就在这里守望着“七度母之门”?“七度母之门”在哪里?为什么要在这里守望?他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到,怀疑地想:难道这里不是最高?难道老尼姑的话里没有“指南”?不不,没有的只是自己的聪明,自己太笨了,即使找到了仁增旺姆,知道了她在哪里守望,也还是看不见似乎触手可及的“七度母之门”。

香波王子把金瓦方亭搜索了好几遍,失望地立住,背靠龙山,面朝朦胧夜色里无边无际的拉卜楞寺全景,一遍一遍拍着脑袋,拍出了无限伤感。按照老尼姑的嘱托,自己来到最高的地方,首先是要满足仁增旺姆的要求,让这个下星期就要结婚的姑娘的灵魂尽快归天,或者转世,转世了以后再去结婚吧。他于是唱起来:

峰峦绵延的东方,

云烟缭绕在山上,

是不是仁增旺姆,

又为我烧起了神香。

木船虽然无心,

船头木刻的马首,

还能回身望人,

无情无义的冤家,

却不肯转脸,

再看我一眼了。

他把这两首仓央嘉措情歌轮换着唱了好几遍,眼泪出来了,心说她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他,等来了仓央嘉措情歌,但还没有等到他唱给她听,她就香消玉殒,归天而去了。这是天意?不不,不能用天意减轻他的过错,正是有人从他身边叫走了她,然后杀了她,他要是不那么傲慢、愚蠢,要是早一点知道她就是仁增旺姆,她也许就死不了,她会很快结婚,然后像所有幸福的女人那样,生活到老。

他在怒责中唱着唱着,泪花把视线挡住了,但泪花挡住的视线却是最明亮的视线,他看见了因仁增旺姆一生的“守望”而格外凸显的风景:寿僖寺下面,许多人在彻夜“转嘛呢”。他们打起火把,沿着绵延不绝的经轮房,转动经筒,顺时针旋绕着。火把形成了一个数公里长的圆圈,如同巨大的霓虹,在平阔的扎西旗原野上缓缓流淌。他眼前突然一闪,就像黑暗的脑袋一下子被火把照亮了,随即出现的是雍和宫“授记指南”的启示:“那是吉祥原野上的第一个圆满、第一个曲典噶布、第一个转经筒。”

“圆满”?“第一个圆满”?不就是这些安装着一个个转经筒的经轮房吗?经轮房有五百多间,连成一线,环绕着拉卜楞寺,从高处看,就是一个偌大的圆满。而“曲典噶布”是藏语白色佛塔的意思,沿着经轮房的圈线,东西两边恰好有两个转经塔。按照太阳东出为上、西落为下的藏族民间意识,“第一个曲典噶布”就一定是东边的转经塔,而塔里的转经筒自然也就是“第一个转经筒”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