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筐与现实的果
──我写《炼狱之花》
徐小斌
《德龄公主》之后,我一直企图写一部中国版的《哈利·波特》,然而研究了种种中国神话与传说与网络玄幻小说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沾中国味儿,那些迷人的幻想就完了。
但是我仍然知难而上,一面冥想,一面生活。而生活带给我意料之外的宝藏──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世间的堕落已经由算术级数变为几何级数增长,另一个想法又在我的脑子里萌生:写出21世纪的真实的人与事,无论多么残酷,多么令人发指!
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想法交迭在一起,困扰了我很久。
我写小说,工作单位又在影视界,因此不幸对两个领域都略有了解,越深入了解,越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后是痛苦,痛苦之后是逃离,逃离之后是对抗,对抗之后是超越──我的小说第一次没有了悲剧的结局,第一次为读者带来许多时尚与有趣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第一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直面现实──但依然不是现实主义。
是讽刺寓言小说还是成人童话?我不知道。
只是,我把我的两种想法放在一起了。
我的做法是:把现实的果放进了魔幻的筐里。
所以我在回答关于新书的提问时只说了一句:它似乎适合改编成一部长篇动画,风格样式似乎界于宫崎峻的美好大气与蒂姆·波顿的黑暗诡谲之间。
至于语言方式,我倒觉得中国文学正在面临一次新的“语言革命”,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兴起。之前王朔的“新北京语言”颠覆了过去的那套书面语,而现在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不可小视,它早晚会成为社会的流行语。
新作就是尝试着给一部充满当下社会流行语的魔幻小说注入灵魂,它的语言完全不是我之前那种藤蔓式的,而是冰片式的直截了当,有的地方直接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这也是我在这个已经改变了社会游戏规则时代的一种尝试。
写完了这部小说,我的人生也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从逃避现实变成了敢于面对现实,从悲观绝望变成了享受孤独的快乐──小说中提到,“孤独”因为太拥挤了,所以已经无法构成孤独──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小说是我写作生涯中的一次心灵颠覆式的革命,一个重要转折点。
其实我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孤独,我们有一群人,有一群在茫茫人海中的知音,我们互相认出对方,互相照亮对方,在漫漫长夜中,我们不再害怕黑暗。
现实的果不是那么好装进魔幻的筐的,起码色彩要协调,要漂亮,读者才爱看,为此,我倾尽全力──尽管那果上全是芒刺。
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们喜欢这本书,更希望你们能够破译故事背后隐藏的玄机。
至于我本人,不敢有什么野心,按照摩菲定律,“面包掉地时,黄油一面朝下的概率与地毯的价格成正比。”我只希望自己这块涂了黄油的面包,能在时代的昂贵地毯上留下一点儿痕迹。──这一点,倒和书中的主人公有点儿像,只不过她是想在她恋人的心里,留下痕迹。
连载内容:
数千年前,每当月圆之夜,月神降临,人类就会把曼陀罗花散向大海,向大海祈求爱情。
数千年后,一个绝望的青年把一枚戒指扔向了大海,他说他是在拒绝现实中的异性,向大海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