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授命蓟辽总督(3)

洪承畴传 作者:王宏志


今奴远屯义州,实出下策。千里馈粮,士无宿饱,其失一;志骄意满,力疲马乏,其失二;地属新垦,究同石田,其失三;旷日持久,瑕隙易生,其失四。我第站定脚跟,整兵严陈松、锦之间,合群策群力,始示弱以误之,终逼义以驱之,计未有不踉跄却顾者,然将欲驱狂奴,必须奇正互用。

这份奏稿对清军屯义州的重要意义完全没有看清楚,竟然以为清军部署是“失策”。文中分析清军在义州的许多不利条件。作为辽东巡抚,方一藻的见解,必然要影响到辽东军事部署。当然,他的这些见解,并不代表其他明将的看法。这份奏稿本来就是作为和新任抚臣丘民仰、镇臣祖大寿、吴三桂、刘肇期等商量战守之策用的。

吴三桂由于长期在辽东地区,对清朝的所作所为看得还比较清楚。他看到清军屯义州是在“饲马蓄锐”,终将使明军“反主为客”,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他对形势的估计和方一藻就很不一样。洪承畴在向崇祯帝“密陈方略”时,也提出与方一藻不同的看法,他认为:

奴屯锦义之间,将为持久之计。……今日筹辽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成其守;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以奇,然后可以守其战。

兵部认为他的方略很好,此“数语,真老成筹边,即韩、范方略无以加此督臣”。洪承畴在这份“密陈方略”中,提出的战略部署是:以吴三桂、刘肇期官兵一万分驻松山、杏山之内,以他自己的官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出镇前屯、中后之间,以防蓟官兵一万六千人分布于中协四路、东协建(昌)、冷(口),西协墙路之界,以山(海关)、永(平)抚臣朱国栋驻守山海关关门,以镇臣马科出中前。兵部对这一安排也很满意,认为洪承畴这一方略“战守双筹,内外兼顾,切中机宜”,请求崇祯帝予以批准。同时,兵部也对洪承畴方略提出了小的修改意见,即:

一、抚臣应居宁远而不宜移驻塔山。塔山地势低,四面高,容易为敌人攻占。如果清军从高桥出来,就能切断塔山与松、锦的联系;如果从连山出来,就能切断宁远与塔山的联系。所以,抚臣居宁远是上策。

二、督臣应暂驻前屯,不宜驻中后,这样比较安全。

三、洪承畴提出调喜峰口和董家口的明军到关外,然后用通州的明军调驻喜峰口和董家口。兵部认为,目前清兵没有西进迹象,通州兵没有必要调防。兵部还指出,洪承畴最担心的军队供给问题,就是“锦州运道中梗,樵采不通”;“兵民降夷杂居,仓中米豆甚少”,以及出关明军多,关外粮草一时供应不上。

崇祯帝同意并批准了洪承畴的作战方略和兵部提出的补充修改意见。他还让户部速速发令将天津米豆,运到前方,并特别指出,宁远饷司“务要多方接济”。洪承畴用兵方略,加上兵部的补充意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作战方略。

明廷商议对策,都督祖大寿曾请兵五万出战,兵部没有同意,准备让洪承畴出师三万至关门。但朝廷意见不一,有的说洪承畴是重臣,“宜关门调度,或曰,宜在前屯为后劲;或曰,简锐集饷,若不出战,何所试效。承畴乃行”。新任的兵部最高决策人陈新甲,并不赞成洪承畴的全部方案,他主张速战急攻,原因是担心明军长期在关外驻而不战,容易被清军牵着鼻子走。因此,他建议十多万明军即刻出关,待击败清军之后,立刻回防,这样就不会存在“兵多饷艰”的问题。洪承畴、祖大寿都不赞成速战。洪承畴到任之后,着力在防御和部署兵力上,当他看到蓟镇、永平“汉夷杂沓”,就令总兵白广恩屯蓟镇,曹变蛟屯丰润,大同总兵王朴到永平南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