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指挥清军,只用一天时间,就掘出从锦州西面往南直通大海的三条壕沟。他这一着很厉害,用壕沟把明军围困起来,切断明军松、杏之间的通道,使明军联系中断,甚至割薪取水都不能出来。
开始,清军挖壕沟,洪承畴并不知道。当他们发现被围困时,诸将都不愿再战,明军的粮食只能供给三天,军心动摇起来。洪承畴接连写了十多份奏疏,高起潜因怕洪承畴有功,不给传递,使奏疏不能上达。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和清军展开激战。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率明军向清军进攻,想突破清军镶红旗营地。清军由皇太极亲自督阵,奋勇阻击,明军未能突围,大部分退入松山城内,只有几千人突围出去,逃往杏山。皇太极预料明军缺粮将突围,对部下说:“今夜敌兵必遁。”令诸将准备截路斩杀。洪承畴在这紧急关头,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洪承畴认为:
敌兵新旧递为攻守,我兵既出,亦利速战,当各敕厉本部力斗,予身执桴鼓以从事,解围在此一举。
但是,诸将担心口粮供应不上,都不愿再战,商议着要回宁远就食。一直主张速战的张若麒,也吓得改变了主意,在这天傍晚,他写书给洪承畴道:
我兵连胜,今日再鼓,亦不为难,但松山之粮不足三日,且敌不但困锦,又复困松山。各帅既有回宁远支粮再战之议,似属可允。
由于他不同洪承畴很好配合,军心更加涣散,诸将有的主张明日再战,有的主张今夕战,多数的主张回宁远。洪承畴说:
往时诸君俱矢报效,今正其会。虽粮尽被围,宜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孤注,明日望诸君悉力。
明军处于被清军围困之中,按洪承畴的意见应乘清军围城未固,速战解围,只要各部选出勇兵,猛力与清军奋战,或许可以成功。洪承畴当即布置兵力,准备突围。本来主帅以哀而动人的语气来激励士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明朝政治腐败,各军矛盾,畏敌如虎,洪承畴指挥不动。《清太宗实录》上记述道:
明国诸将,见上亲率大兵,环松山而营,大惧。一时文武各官,欲战则力以不支,欲守松山则粮以匮竭,遂合谋议遁。
这虽是清方的记载,但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总兵王朴胆怯,率先于当晚初更时逃跑。其他各将见王朴逃遁,也竞相逃走。黑暗里,马步兵自相蹂践,弓甲遍野。有的明军正在突围,看到前方有火光,以为是清军拦截,不敢前进,又退了回来,正遇上清军伏击,明军大溃。他们“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溃乱,少半伤亡”。第二天,“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鹰鹜。”首先逃跑的几支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吴三桂、王朴、白广恩、唐通、马科等和六镇残兵,先后溃入杏山。杏山在锦州西南,明朝时置杏山驿,有城池。张若麒乘船从海上逃至宁远。只剩下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和辽东巡抚邱民仰,没有逃跑,他们撤入松山城决心同洪承畴共守松山。为了保存一部分明军实力,在此之前,洪承畴决定留三分之一人马守松山城,其余三分之二由吴三桂、曹变蛟、白广恩等六位总兵率部突围,企图沿海岸线南逃。但突围的明军遭到清军的拦截,数万人被赶入海滩,又正遇海水涨潮,逃脱者仅二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