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纳兰性德:御座下的忧郁背影(4)

北京的红尘旧梦 作者:刘东黎


   纳兰性德:御座下的忧郁背影(4)
  
  南楼前临水有两株夜合树(合欢),据说是当年纳兰性德亲手所植。纳兰对这两棵树格外怜惜,他病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是《夜合花》:“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消忿,旋移近小楹。”就在他咏夜合花之后,忽然得了一场大病,过了七日便不治而亡。他的好友在祭文中说:“夜合之花,分咏同裁。”
  
  再有就是渌水亭。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部叫《渌水亭杂识》的笔记,使得渌水亭这个名字流芳久远。今天,“渌水亭”成了几千纳兰迷相聚的网页名。
  
  渌水亭是纳兰家的别墅,因园内建有一座乡野风格的茅亭而得名。这里是纳兰性德著书的地方,在京西玉泉山下。玉泉水流到昆明湖这段河道称为“玉河”,渌水亭应建在玉河岸边。纳兰性德最喜欢在亭子里饮酒会客,并以《渌水亭》为题写过一首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所以,同城中的豪宅相比,渌水亭才是纳兰性德真正意义上的家,是灵魂的憩园。
  
  在这里,纳兰性德与他真正情投意合的朋友们吟诗唱和,畅快自由,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有朱彝尊、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陈维菘、姜宸英等等,渌水亭为这帮风流才子提供了聚会的好场所,他们结成了一个松散而又团结的诗社,写下了许多怡情养性的词章。
  
  《渌水亭杂识》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将清代文化的京师娓娓道来,书画、瓷器、刻石、古币、古迹等等,说不尽北京的雅事风情,通过探求纳兰性德的描绘,可以看到旧时北京最真实纯正的骨骼和纹理。
  
  今天,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里评点的许多古迹,同渌水亭一样,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纳兰性德留给我们的是一些纸上的风景。不过纳兰家的别墅、庄园和墓地还有迹可循——在今天海淀区的上庄水库附近,有一座纳兰性德陈列馆。这是一座仿清的小四合院,院落虽小,却别有情致。院中矗立着一尊纳兰性德坐像,头戴清朝官帽,身着朝服,左手捋须,右手手持一杯清茶置于腿上,神情忧郁地凝视远方。雕像是汉白玉的,而底座却是一块红色的大理石,衬托出他的显贵身份。
  
  明珠在康熙一朝不可一世,然而到了乾隆时期,这个家族的存在却威胁到了新一代权臣和珅的利益。于是,这个家族遭到了清算,家产被籍没,位于后海的明珠官邸,则被和珅霸占。到了光绪年间,那里又成了醇亲王载沣的王府。
  
  别墅几经易手,但纳兰性德却依然是那个性灵高洁的词人,他并没有受到污浊时世的浸染,生前没有,身后也没有。有朋友曾说他“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那一份惋惜之情非常强烈。其实也不尽然,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留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旁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了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