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凤仙:愿做长风绕战旗(3)

北京的红尘旧梦 作者:刘东黎


   小凤仙:愿做长风绕战旗(3)
  
  然而岂知蔡锷正在酝酿一个极大的决心,而他的决心一旦形成,即使地震山摇,也不能再将其改变——“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过他,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从头至尾,起承转合,他导演了一场大戏,既果断干练又雷厉风行,他要一举挣脱樊笼,然后回过头来,向袁氏开战。
  
  终于,蔡锷要在袁世凯鼻尖下玩金蝉脱壳之计了。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他在凉爽的院子里摆了一张圆桌,一轮斜月银钩,在四合院的天井里洒下碎如残雪的月光。两人杯酒言欢,蔡锷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小凤仙当即表示,愿与蔡锷生死相依,荣辱与共。蔡锷犹豫,好大会儿才说:“戎马关山,千难万险,我无暇顾及其他,你还是留在京城较为安稳。待到功成之日,我一定与你会合!”
  
  风云在悄悄地酝酿,各色人等来来去去,混杂不堪。面对莫测迷幻的纷乱时局,小凤仙产生出一种对自身命运把握不定的战栗,也使他们在非常时局生出非常之情。掩盖起钻心镂骨的离别之感,小凤仙盛装冶容,与眼前人把酒辞行。在此刻,他们让自己的内心空出了一片完全空白的心田,让那突然来到而很快就要逃逸的幸福来填补。她内心也许会有预感,他这一去,便成生死永诀。那一夜微弱的烛光,从此长明在心头,成了一盏不灭的青灯。
  
  这一日,便到了整个故事的华美乐章。蔡锷来到陕西巷的云吉班,空气中飘散着一股令人头晕的脂粉香气。他与小凤仙成双作对作情侣状,让袁世凯的侦缉队放松了警觉。这天恰好有云吉班的小姐妹过生日,就有一些人上门捧场,小凤仙故意把窗户打开,将蔡锷的大衣和帽子挂在衣架上,让人误以为蔡锷一直在艳窟香窝里沉湎。然后在一片乱哄哄的钗光鬓影中,蔡锷躲过暗探的眼睛,在小凤仙的帮助和掩护下,离开陕西巷,雇了辆马车,直奔前门火车站。
  
  天色灰暗,曙光未开,整个北京城依然在沉睡中,一切都影影绰绰的。大功告成,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终日难以排遣的思虑与忧心,忽然在一刹那间神秘地解开了,自动地消失了,虽然是繁华尽逝、绮梦无痕,小凤仙的内心却如莲花一般的宁静。两人挥泪而别,蔡锷化装上了一辆东行的列车,然后转道昆明。
  
  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乱局中的蔡锷更加成熟老到。沧海横流之中,他竖起讨袁大旗,提数千孤旅,奋起护国。
  
  用几千子弟兵对抗十万袁军,显然是下了不顾性命拼死一战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但蔡锷终日“恶衣菲食以戕自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已经是病体难支。1916年11月8日凌晨,戎马倥偬、尽瘁国事的蔡锷将军在日本福冈赍志而殁,年仅三十七岁。他为共和而生,亦为共和而死,遭天妒而短寿,虽然令人惋惜,然而他拯救新兴共和于危殆,终造伟业,史册长载,已是无憾了。他口授的遗嘱中有一条:“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更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只是他没有实现倒袁成功后一定接小凤仙团聚的誓言。在他弥留之际,在一连串惘然若失的玄想之中,他眼前是否曾闪回小凤仙那悦人的笑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