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与新青年(2)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序幕。这一项中国几千年政治史上极其普通的任命,同时是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举动,它牵动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变革的脚步。蔡元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就职演讲:“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不应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应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必须抱定为求学而来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轨。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他要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他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方针,就是有名的八个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对北大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请人,他聘请了像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学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请了李四光、翁文灏等科学家);同时又保留或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张君主制的学者,像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这些人。
于是,北大校园里有保守派、有维新派亦有激进派,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汇聚一堂,“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在蔡元培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说起北大的学术自由,张竞生应当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此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大力倡导节制生育(类似于今日的计划生育),但因“不合国情”而未获重视。不过他在北大讲授西方现代爱情、生育、性育以及有关的社会学说,倒是颇受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的称赞。在北大哲学系,他一连任教五年(1921—1926),他的讲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相继出版,周作人对《美的人生观》评价相当高:“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总之,张先生这部书很值得一读,里边含有不少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时时看出著者诗人的天分……”可以看出,这与蔡元培倡议以美育替代宗教,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颇为暗合。
张竞生将自己的学说统称之为“美的学说”,提倡“性格刚毅、志愿宏大、智慧灵敏、心境愉快的人生观”;主张学习美国的经济组织法和日本的军国民组织法,认为这样可以使中国“臻于富裕之境”,“进为强盛之邦”。他还曾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著名的“爱情的四项定则”:一、爱情是有条件的;二、爱情是可比较的;三、爱情是可以变迁的;四、夫妻为朋友之一种。观点亦颇为新颖超前。梁启超、鲁迅、许广平、孙伏园等都很有兴趣地参与了这场争论。无论反对还是支持,总归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人慨叹的是当时风气的开放,与我们头脑中预先的设想实在是相去甚远,也可见那时的大学和社会,学术研究是很少有禁区的。此外,张竞生还曾担任过“北京大学风俗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于1926年5月以性育社的名义出版了《性史》(性育丛书第一集)。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序幕。这一项中国几千年政治史上极其普通的任命,同时是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举动,它牵动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变革的脚步。蔡元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就职演讲:“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生进入大学不应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应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必须抱定为求学而来之正大宗旨,才能步入正轨。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他要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他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方针,就是有名的八个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对北大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第一步是请人,他聘请了像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王世杰等一大批新学方面的要角(在自然科学方面也请了李四光、翁文灏等科学家);同时又保留或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很高造诣,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甚至主张君主制的学者,像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钱玄同这些人。
于是,北大校园里有保守派、有维新派亦有激进派,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汇聚一堂,“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在蔡元培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说起北大的学术自由,张竞生应当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此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大力倡导节制生育(类似于今日的计划生育),但因“不合国情”而未获重视。不过他在北大讲授西方现代爱情、生育、性育以及有关的社会学说,倒是颇受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的称赞。在北大哲学系,他一连任教五年(1921—1926),他的讲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相继出版,周作人对《美的人生观》评价相当高:“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总之,张先生这部书很值得一读,里边含有不少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时时看出著者诗人的天分……”可以看出,这与蔡元培倡议以美育替代宗教,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颇为暗合。
张竞生将自己的学说统称之为“美的学说”,提倡“性格刚毅、志愿宏大、智慧灵敏、心境愉快的人生观”;主张学习美国的经济组织法和日本的军国民组织法,认为这样可以使中国“臻于富裕之境”,“进为强盛之邦”。他还曾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著名的“爱情的四项定则”:一、爱情是有条件的;二、爱情是可比较的;三、爱情是可以变迁的;四、夫妻为朋友之一种。观点亦颇为新颖超前。梁启超、鲁迅、许广平、孙伏园等都很有兴趣地参与了这场争论。无论反对还是支持,总归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令人慨叹的是当时风气的开放,与我们头脑中预先的设想实在是相去甚远,也可见那时的大学和社会,学术研究是很少有禁区的。此外,张竞生还曾担任过“北京大学风俗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于1926年5月以性育社的名义出版了《性史》(性育丛书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