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老师的这个电视片在北京电视台12月初播出,但是我们这个文本,我们这个《转身》并不是电视解说词简单的拷贝,是另起炉灶,是一本有故事,有哲思,而且有启思的一本书。
记者:
您刚才说这本书主要也是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在这30年中一种心灵的洄游,一种转身的感受,我想问一下,您能举一个例子,今天在座的李晓华老师,您从他身上感到一种什么启示,这种心灵的东西是什么。还想请李晓华老师在春元老师回答完问题之后谈一下您的感受,谢谢。
王春元:
这13个人物,每个人物我选择他们都会让我的内心产生一种颤栗,特别是像王选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为什么写王选,大家看看我给他的题目,叫一份遗嘱,两份遗产。王选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绝对不是物质的,他的物质是看得见的,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他贵为国家领导人,政协副主席,他不断地告诫我们这个时代当官的,要珍惜、搀扶那些比你们有才华的年轻人和小人物,他们特别需要在盛年的时候展露他们的才华。
我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说对柳传志,我觉得柳传志可能是报道面最多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我关注了他们父子两代人,柳传志的父亲65岁和40岁的柳传志在同一年创业,这是他们父子的命运尴尬还是时代的尴尬,这些问题是我要留给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
另外,接你的问题,刚才提到了晓华,晓华的身上有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他是80年代在商品经济匮乏时期产生的第一代中国富豪,但是我给他的总结,晓华可能不认可,我用了“节制”两个字来反映他,所谓节制,我是从他从我的谈话当中感觉到,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家死的死、残的残,蹲大狱的蹲大狱,今天能够坐在这儿的,跟我出席发布会的凤毛麟角,晓华跟我提起来,喜马拉雅山要扎一个口子,要把印度洋湿热的海风引过来,你是一个商人,政治不是你口袋里的东西,你非要到人家政治家口袋里面掏东西,那你肯定不行,所以我抓住了晓华转身的“节制”这两个字。所以他人生的商业契机也是在不断的善变之中完成的,这是我的理解。
李晓华:
刚才春元讲的很对,他说的节制,理解不同,我同意刚才聂总说的,否定至否定,我这个人一生当中不断地否定,通过你的否定重新起步,开辟新的思路和新的道路,所以自己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所以走到今天,刚才春元讲的情况,刚才我跟聂总还在这儿讲,富豪榜上的首富不停地出问题,现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转身了,黄光裕好几届的首富,我觉得也出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王春元:
连续十年,胡润都找他,他每次都拒绝。
李晓华:
我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把他当回事,后来我跟胡润讲过,首先第一,我不是首富,第二,我是第一代改革开放,1980年、1979年下来的人,我把富豪榜作为给年轻人的一种激励,现在我首先第一,很少见媒体,也很少在上镜、出声,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小商做小买卖,能够在经济大潮中做一点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很安慰了,刚才这位记者提的问题还是很好的。谢谢大家。
记者:
第一个问题,李先生和春元老师对《忏悔无门》李春平的认识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想问一下李先生,您对这本书里面,您作为主人公之一,您对春元老师对您的评价是不是很认可?
还有一个问题问聂总,这本书是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书系里面很重要的部分,未来一个月之内,是不是还有一些这样的出版项目?
李晓华: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我早上刚刚看到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还不敢提看法,刚才我已经表述过了,这本书首先一点,对于我们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严冬的时候,这本书肯定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春意昂然,而且给大家带来精神食粮,在当前这种环境下,路在何方,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谢谢。
聂震宁: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中国出版集团整体出版,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重点图书情况的关注,我前面说了,我们有115种,今天数大家把会议变成另外一种中国出版社的新闻发布会,刚才我说了,有一个改革开放30年的访谈录,一个系列访谈录,三联出版两本,以吴敬琏为一批的访谈录,有一本思想家的访谈录,现在谁称为思想家不好说,关于思想界的访谈录、文学界的访谈录、美术界的访谈录、音乐界的访谈录、科学家的访谈录,七个访谈录,王春元这个我再说一遍,是关于人的访谈录,非常好。刚才如果集中起来,因为有两本访谈录也是一个人访谈的,三联书店两本访谈录都是一个人访谈,这本书也是关于人的访谈录,如果是人的访谈录放进去一点不逊色,而且会写得很吸引眼球,很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