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凤莲:岁月朝圣路上的一面金幡(4)

转身 作者:王春元


   我问她:“你当书记以后,重修陈永贵的墓,全部换成大理石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郭凤莲说:“陈永贵就像我的父亲,他们那一代人都是我的父辈,从我心里我非常地尊敬他们。”
  
  陈永贵的政治素质特别高,应该说他很有政治智慧,他的政治智慧一般人比不了。显然,陈永贵作为一个农民,能当上副总理,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苦干的农民。凭着陈永贵对生活的认识,他可能就是之前的赵树理,也可能就是延安时期的李有才,他在农民里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在政治上也很有远见卓识。他很有语言天才,当年我们熟悉的谚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等,都是陈永贵总结的。
  
  郭凤莲1946年出生,她不是大寨人,她出生在离大寨有五华里的一个叫五家坪的山村。她三岁那年死了妈,她爸比她妈大二十岁,她被送到大寨的姥姥家,与姥姥相依为命。姥姥家和陈永贵家是隔壁。姥姥也是苦命人,四个儿子三个夭折,小儿子参军打仗也死了,就剩下一个孤寡老太太。有一天,她干活很晚回来,掉到井里,把腿摔折了,她拖着一条残腿走进了新社会。郭凤莲的姥姥的年龄跟周总理的年龄一样大。
  
  讲到姥姥,郭凤莲的情绪全部被调动起来,感情的闸门一下就打开了。
  
  郭凤莲的成长离不开周总理,而总理来大寨了三次,每次都是陪着外宾来的,每一次来总理都要来看望郭凤莲的姥姥。
  
  我跟郭凤莲说,昨天,我看了大寨历史照片展览,到周总理的照片时,我流泪了。为什么流泪?前两天汶川地震,我写了一篇文章,《地震中谁赚我眼泪最多》,是温总理,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召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哪里?我说来自于平民总理,不认识苦难就不认识中国。温家宝在灾区帐篷学校写下:“多难兴邦”,这是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真实写照,我们是一个苦难的民族,我们离苦难过去刚刚二三十年,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看到温家宝的那一幕幕,他提着孩子们的鞋和书包,真是爱民如子。我看到六七十年代周恩来的时候联想到温总理,我流泪了。是沧桑岁月撞击我的五脏六腑。
  
  讲到这里,我看见郭凤莲的眼睛已经湿润了。郭凤莲说她清楚地记得周恩来每一次来大寨的情景。
  
  周总理第一次来大寨是1965年5月1号。那天早晨,上面通知有大人物来,他们不知道是总理。更不知道恩维尔?霍查是谁,大寨人被组织起练喊口号,怕喊错了,练了一晚上。那时郭凤莲带领的铁姑娘突击队每天早上规定每个人要担十四担肥料上山。那天早晨,刚刚担完肥的郭凤莲正在家里吃饭,就看见直升飞机在山头徘徊,陈永贵急忙过来说,年轻人要穿得好一点。每人还给发了红绸子。陈永贵说是周总理来了,她们听着特别高兴,赶快回去换衣服。郭凤莲回去翻了半天,就没有找出一件没补丁的,她问能不能穿戴补丁的衣服?陈永贵说,当然不行。郭凤莲旁边有一个女孩叫美妮,刚做了一件花衣服,郭凤莲说你把衣服给我穿,美妮坚决不借。郭凤莲说,我要见总理!比美妮高大的郭凤莲把她的衣服给强脱了自个儿穿上,就去见总理。
  
  总理的飞机就落在山头,他们夹道欢迎,总理陪着一个外国人,他就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书记霍查。大寨也没有好地方安排,就把他们安排在一个窑洞里。
  
  总理洗了一把手,就坐在窑洞的炕上说:“永贵啊,你怎么安排就怎么行动。”
  
  陈永贵说:“咱们上山看看大寨。”
  
  那时候大寨一条好路都没有,路都很窄,在山上转一圈就是十二华里。陈永贵就做了分工,说凤莲你陪着总理,我陪着外宾。这就留下了一段总理和郭凤莲的个人交往经历。
  
  总理先到了山上的沤粪的池子旁,那是大寨发明的沤肥料的方式。总理走到化粪堆旁,双手插进粪堆里抓了一把粪出来,总理闻了闻,又酸又臭,说:“这个肥料好,你们这个肥料怎么沤成这样的?”她就给总理讲这个肥料怎么发酵的。
  
  总理说:“好,这个肥料放到田里去很有好处。”之后又看了梯田,说:“这是多漂亮的梯田,是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出来的,大寨真不容易”。一路走来总理都拉着她的手。到山上以后,总理说:“小郭,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有了成绩怎么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