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部分(12)

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作者:白小帆


节日

春节

小时候,很盼着节日。大节日也好,小节日也好,总之有节日就有机会放假出去玩不用做功课,当然如果能不用写作文我们会觉得更美好。

最被我们热爱的自然是春节。放鞭炮,买新衣,年夜饭,压岁钱……不用上学不用做功课不用写作文不用做家务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平时再怎么严厉的爸爸妈妈在春节前后都变得无比和蔼可亲慈祥好说话。唯一让我们稍微有点遗憾的就是,春节被包含在寒假里,没有额外的假期。

每年的春节其实是从小年开始,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扫房送灶王,还要在灶王的嘴上抹糖,妈妈说是为了让灶王上天后多说人间的好话。

北方有过年的童谣,大概是: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之类,每个小孩都会几句,又每个小孩都背不全。

大年三十是春节的重头戏,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迎门。全家人一起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早早陪爸爸妈妈去采购年货,趁机买下自己喜欢的零食饮料。至少对我来说,一年一度可以开怀痛吃开心果、腰果,还有大杏仁这三种价格高昂的零食的机会就是这时候了。

回家帮妈妈做年夜饭,陪爸爸看电视,年夜饭大鱼大肉,桌上有六盘菜,六六大顺,寓意来年顺顺利利,鱼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下,表示年年有余。

那时候CCTV还在全国电视观众的心目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守住电视等春节晚会开场。

那时候晚会的主持人还是倪萍和赵忠祥的铁搭档,偶尔杨澜和程前来凑凑热闹。

那时候我们对春节晚会也没有那么多抱怨,看得前仰后合,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晚会也确实精彩吧。

过了晚上十点就要开始包饺子了,快到零点的时候下锅煮。一大锅开水在火上烧得滚热,咕嘟嘟地冒着泡。白胖胖的饺子一个一个放下去,水开起来就点些冷水,敞开盖煮皮儿,盖上盖煮馅。连续开三个滚儿,饺子就浮起来了,北方多吃猪肉白菜或者鸡蛋韭菜,也有三鲜馅虾仁馅的,甚至扁豆西红柿馅的--北京最有名的是猪肉茴香馅,离家以后,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

我家总是要赶着零点敲钟的那一刻吃饺子,妈妈说:饺子,就是交子,新年旧年交在子时。其实我很怀疑这套话是和赵丽蓉奶奶学来的,我们全家都喜欢她。

吃不完的饺子就晾凉了收起来,第二天早晨做成煎饺。包饺子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讲究,比如有的人会包小动物小老鼠,有的人会包桃子寿包。包到最后总会有皮或者馅剩下来用不完,于是妈妈说,剩下馅来年就有钱花,剩下皮来年就有新衣服穿。

一度流行在饺子里包硬币,谁吃到了谁就来年交好运,妈妈嫌不卫生,就换成糖了。

烟花爆竹

小时候春节不禁放烟花爆竹,于是从小年开始大街小巷鞭炮声不绝于耳,年三十儿夜里更是大高潮。过了晚上十一点,我们几乎就听不清电视里的声音了,索性也不看了,大家一起到楼下放鞭炮。小时候最有名的鞭炮自然是二踢脚,小女孩不敢放,远远捂着耳朵看着,男孩子胆子大又爱逞强,手里拿着烟或者蜡烛,一手捂着耳朵一手凑近了炮仗。有特别胆子大的,居然把炮拿在手里放,其实很危险。

烟花是我们女孩子喜欢的,小时候有一种小烟火,小小的圆桶,可以拿在手里。眼看着一朵一朵的烟花从自己手里飞出去,我们觉得好浪漫。

接近午夜零时的时候,是鞭炮烟火最最高的高潮,天都要被染成彩色的,大的小的烟花漫天绽开,鞭炮声震耳欲聋,大人小孩都又跳又叫。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手套和围巾,一说话一呼气,就有白气从嘴里冒出来,有时候春节时在下雪,我们又可以放鞭炮又可以玩雪,快活得好像神仙。

午夜以前小朋友们要给长辈拜年,鞠躬作揖,说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就把早早准备好的压岁钱拿出来,祝我们学习进步。还总是对我们说:又长一岁了,要懂事了。

我们呼啦拥上拿过红包压到枕头下面,一夜里要检查好多次,看到了才能安心--红彤彤的,还在。

三十儿晚上讲究守岁,家里不灭灯,不睡觉。长辈们自然是熬不住的,看过春晚也就去睡了,我们才不要睡,一年一度能明目张胆熬夜看电视的机会,谁会笨到放过呢。春节晚会结束以后,电视里总是会有好节目,中央台通常是要重播前几年的春晚的精彩节目集锦,电影频道开始马不停蹄地播放各种经典电影,黄飞鸿方世玉满汉全席金玉满堂……

一直熬到第二天天蒙蒙亮了,我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去睡觉。睡觉前看着玻璃窗外渐渐开始灰白的天色,看着房间里茶几上的瓜子壳、果皮、饮料杯,闻着空气里残余的鞭炮烟火味,我总是不由自主也莫名其妙地,就有点伤感起来,甚至还有一些委屈--那么盼望那么盼望的春节,竟然一下子,就过完了。

圣诞新年

圣诞节和新年,一直都是被算在一起的。毕竟距离得太近了。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突然间圣诞节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仿佛是突然间,又仿佛是顺理成章的,反正就是从某一年开始,我们开始习惯了一到12月,就在街上看到铺天盖地的雪花装饰,看到穿着红衣服留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听到那首朗朗上口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贺年卡

如果说春节,是举国欢庆的最隆重的节日。那么我们也必须要承认,在我们的校园生活里,占有最重要地位,闹出最大动静的节日,却是圣诞节和新年。

圣诞节和新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贺年卡,另外一个,是联欢会。

每年一进入12月,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忙碌了起来。贺年卡这个东西,是重中之重,万万马虎不得。

大概每个城市都有针对小孩子们开放的贺年卡批发市场吧。在新年临近的日子里,我们都要三五结伴到那市场去,一买就买回几十张。

一般来说潜规则是这样的: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至少要送一张。关系普通的同学,就送普通的贺卡,价格五毛钱左右。关系要好的同学,就送格外好或者格外贵的,价格从一两块到三五块甚至到九十块钱不等。给普通同学的贺词,不过是:圣诞快乐,新年快乐八个字。而给好朋友的贺词,就要长篇大论。

外班的同学如果有关系好的也要送。当然,已经早恋的小恋人们互赠的贺卡,其精致美丽,就更不可和普通的同日而语。

也有些男生靠贺卡来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表达心意,通常那样的贺卡都会有比较委婉或者隐晦的暗示,例如贺卡上有桃心图案,或者贺词里写着:希望我们的友情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等语。

当然也有男生比较直截了当,在贺卡上直接表白,班里的漂亮姑娘们能收到的这种贺卡格外多,追求者甚至还有外班的男生。

每一年里,贺年卡的流行样式也是不同的,如果不舍得花钱要用上一年剩下的贺卡充数,肯定行不通。所以不得不说,每年购买贺卡,也实在不是一笔小的花费。

可我们仍然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因为这么干,还是会让我们高兴的吧。每年新年前的那段时间,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课桌里有没有别人送来的贺卡,有几张,有没有特殊含义的,或者有没有特别精致的。如果能收到很多张昂贵的贺卡,就会格外得意。虽然不乏虚荣,可这仍旧是友情的见证。

记得有一度流行过音乐贺年卡,贺卡一打开,就有音乐声响起,贺卡上还带着小小的灯,红色或者绿色。音乐响起就亮,不响就灭。据说那种贺卡是装电池的,但电池不能换,所以收到那种贺卡,我都不敢听太久,生怕耗尽了电池里的电。

还有一度流行过立体贺卡,把贺卡打开,里面就有立体的图案跳出来。煞是可爱。

还流行过漆了金银粉的卡,夜光的闪卡,以及大卡带小卡的套装,多种多样,一言难尽。

写贺卡

贺卡这个东西,并不是买回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的。

总有那么几个好朋友,或者“特殊的朋友”,需要我们非常认真非常慎重地写些东西给他们。于是,写贺卡的笔,又突然变得重要起来。

最开始,我们都是老老实实用钢笔来写,后来,就出了彩色的圆珠笔。可圆珠笔的字太没有质感,于是,又出了各种水彩笔。

有金粉笔,银粉笔,粗的,细的,写在纸上就像是镀了一层金或者银,灯光下尤其好看。

后来又很奢侈地出了一种把各种颜色混在同一支笔里的笔,写着写着自然就转换了颜色,又漂亮又自然。

还有那种写出来效果像油漆喷彩一样的笔,往往一支笔就要十几块钱。

有时候,对待很重要的朋友,写一张贺年卡,我们就要换好多种笔。

写好贺词以后,还有信封。最开始的贺年卡,都是用普通的白色信封装着,到后来,做贺卡的厂家也越发聪明,连信封都设计得别具一格。以至于信封好看与否已经变成了我们选购贺卡的重要衡量标准。

信封上通常我们都用英文写着TO:×××,后面再写上FROM:×××。有时候,落款还要署上:YOURS ×××。都是英语课落下的毛病。

信封上我们也会贴上好看的贴纸,做装饰用。总之,我们越来越不厌其烦花工夫花时间把要送出手的贺年卡打扮得花团锦簇。

谁如果收到了这样惊心打造的贺卡,喜悦将溢于言表,甚至会拿出来和同学们一同欣赏。

就这样,我们一边忙着送贺卡,一边忙着收贺卡,一边忙着期待,一边忙着炫耀,窗外的天气越来越冷,路灯亮起得越来越早,雪后的空气越来越清新。

新年,也越来越近。

新年联欢会

新年联欢会,从来都是在每一年的12月31日举行。

新年联欢会,从来都是我们衷心喜爱和期盼的。

距离我最后一次参加那样简陋而简单的联欢会,其实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可直到如今回想起来,心里的某个地方还是会觉得暖暖的,装满了将要溢出的温暖和喜悦。

那天下午只有两节课,最后一节课我们要拿来布置教室。一般是老师坐镇,班长和劳动委员指挥,全班同学撸胳膊挽袖子干得不亦乐乎。如果说还有集体劳动是让我们心甘情愿的,也就是每年的这一天。

首先我们要把所有的桌椅都搬到教室四周,围成一个圈,把教室中间的位置空出来,然后我们要在天花板上挂满各种装饰。小时候最常见的是用彩色的玻璃纸做成拉花,两端系在吊灯上,教室里横七竖八地系上好多条,最后在正中央的地方挂盏灯笼,或者一个巨大的同样是玻璃纸做成的花篮。

教室的前后两块黑板上,都写上了“新年快乐”之类的字,玻璃窗上也被我们贴上窗花或者装饰品。黑板上挂着小小的成串的彩色小灯,一亮一灭,学了物理之后我们还专门讨论过那种彩灯是“串联还是并联”。

布置教室的工夫,大家其实就开始撒欢,抽空就跑到其他班去溜达一圈。爱美的女生甚至跑去换套衣服。要表演节目的小演员们当然不参加劳动,而在做最后的排练。

教室布置好,天也黑了下来。冬天时天黑得格外早,学校里灯火闪亮,从窗口望去,几栋教学楼,每个窗口都透着灯光,能从灯光里看到那些教室里张灯结彩。

学校的广播先响,校长和教导主任致辞,难得地不繁文缛节,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空气里都透着轻松。

然后晚会就正式开始了。座位随便坐,谁和谁好,就和谁坐在一起。常常有男生女生要好却不好意思坐在一起,那么就坐在对面的位置,彼此能看见。

主持人一般不是班长就是文艺委员,换了漂亮的衣服,梳好辫子,拿着话筒,煞有介事地站在班里临时空出的简陋舞台上。

节目是早早就排练好的,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要至少出一个节目。唱歌跳舞演小品或者演奏乐器都可以。曾经看过班花妹妹跳过一曲印度舞,穿着全套的印度舞娘衣裙,头发绑成粗粗的大辫子,脚腕上金铃叮当,让全班男生看直了眼。

学小提琴的孩子每年都要拉梁祝,我们好像完全没考虑过这故事是不是太悲剧了其实并不适合节日。

流行歌曲自然是少不了的,通常有孩子学着歌星的样子载歌载舞,有些甚至模仿得很是相似。难得一年的狂欢,百无禁忌,当众唱情歌老师也不会阻止。

老师当然也会被我们哄着演节目,荒腔走板地唱首歌,然后我们半是起哄半是真心地鼓掌大笑。

有时科任课的老师各班串门子,我们就忙着拉老师坐,拿糖给老师吃。

比起这些,更多的时间其实被我们用来吃零食喝饮料互相调侃打闹和好朋友交流谈心。

通常还要做一些游戏,优胜者可以得到用班费买回的奖品。保留游戏不过是猜成语啊,猜灯谜啊之类。有时候玩贴鼻子这样的游戏,被蒙住眼睛的同学摸不清方向,会直勾勾地冲着举黑板的人走过去。有时候被蒙眼的是男生,举黑板的是女生,弄得女生又是躲又是不好意思。

后来有一年,我们班的男生恶作剧地想出一个游戏,让一排女生站在前面,由男生蒙上眼睛摸她们的脸,分辨出谁是谁。当然,这个主意在上报到老师那里的时候宣告破灭,他们几个也被老师狠狠教育了一顿。

新年晚会的重头戏是交换礼物。我们并不知道会拿到谁的。

老师会让我们每人从家里拿来一个礼物,然后给每个礼物编号。最后大家抽号,抽到哪一号,就去拿哪一号的礼物。于是有的小情侣想要互换礼物,就悄悄央求负责抽号的同学放放水。更多的人,又是担心又是憧憬地等待着自己的惊喜。

又唱又跳的折腾到八九点,联欢会结束。教室里已经满地都是瓜子皮糖纸或者饮料杯,还有被我们扯下来的拉花、花篮,拿来做气氛的摔炮,等等……无酒人欲醉,我们和老师朋友再次互道新年好,穿好羽绒服,背好书包,抱起自己收到的礼物和贺年卡,大肆笑语着走出校门,作鸟兽散。

节日

小时候我们做过一番有趣的统计。节日,似乎大多都集中在每个月的第一天。

1月1日元旦。4月1日愚人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党的生日。8月1日建军节。9月1日开学。10月1日国庆节。

每到月初,似乎谁都闲不下来。

7月1日党的生日,学校里总是要召开主题班会或者校会,赶上逢五逢十的整年,还要举行讲演比赛或者作文比赛一类的活动。

8月1日建军节是一贯被我们忽视以及漠视的节日,反正和我们没有半点相干。

小时候,每当快要到十一了,大街小巷就开始摆满了花坛。机关单位学校门口尤为突出,不是用花拼成“国庆”,就是拼成“十一”或者“祖国”的字样。花多用串红啊,月季啊,菊花啊,等等,又好养活又鲜艳,配上彩旗国旗招展,很是漂亮。

北京天安门每年十一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花坛展,数以千计万计的花被从全国各地运来,摆成各种大型甚至巨型花坛,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主题是长城和故宫,青藏高原和布达拉宫也很常见。花坛往往配合上喷泉,晚上有激光,每次去看都很惊叹。

十一的时候天安门广场永远游人如织,走路都变成了很费劲的一件事,再加上兜售纪念品的,卖饮料食品的,做游人拍照生意的小贩,好一片乱七八糟又欣欣向荣的景象。天安门城楼可以登,依稀记得是五十块钱一个人。

升旗仪式也是天安门的招牌之一了。国庆前后来观看升旗的人可能是每年的最高峰。

国庆晚会很无聊,没有相声小品杂技等曲艺节目,只有唱歌跳舞诗歌朗诵,我们看着看着就要睡觉。对童年时十一晚会记忆最深刻的两个人是蔡国庆和董文华,一个每一年都要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另外一个每次都要唱“长城长”。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曾经觉得董文华是美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