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伍
话说回来,入驻五号院附院的陈家鹄,虽然对这地方一百个不喜欢,但对提前下山来工作这件事心里是认可的。事到如今,退出黑室的梦想已经没有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干出点业绩,好让人尊重。人微言轻,只有被人尊重了,他才可能去尊重他该尊重的人,比如回家会会惠子,看看父母。以他对教授的了解和认识,他觉得他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前次食言决非他本意--是不巧,被陆从骏撞上了。他对重庆不熟悉,但是相信下山后一定离家是更近了。他希望自己能尽快破掉一部密码,好得个奖赏:回家去看看。
所以,入驻当天他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半个下午看了好多资料。吃过晚饭,他想与教授做个交流,年轻的卫兵严格遵守纪律,不准他迈出院门一步,那就只有委屈海塞斯到他这里来。他打了电话,海塞斯很快就来了,又给他带来大量资料,把四面墙壁都挂满了:重庆市区地图、前线战略图、敌台控制表、敌台电报流量、敌情分析图、统计表,等等,屋子里顿时有一种战鼓四起、明枪暗箭在乱放的感觉。
海塞斯带他走到一面墙前,指着敌台控制表,介绍道:“目前我们控制了六套敌台,其中四套是敌人军事电台,两套敌特电台。特一号线(标示为特1#,以此类推)电报流量不大,但表现异常。具体说来,在敌机来空袭我西郊军工厂之前,敌特一号线几乎没有电报,特二号线电报流量高于往常。所以,我原来判断特二号线跟空袭有关,但是空袭后敌特二号线没有任何动静,这让我感到奇怪,因为按理说空袭后特二号线至少要向上面汇报空袭情况,该有电报的,但就是没有,倒是之前在空袭前露脸甚少的敌特一号线意外的活跃。”
陈家鹄问:“所以你怀疑特一号线跟空袭有关?”
海塞斯答:“是的。”
陈家鹄认真地翻看一会儿电报,沉思半晌,缓缓地道:“特二号线,空袭之前电报多,这些电报我估计主要是报天气情况的,空袭之后没有电报,再次证明之前的那些电报是在报天气情况。特一号线空袭之前没电报,空袭之后反而电报剧增,说明它是负责实施配合空袭任务的,那些电报是汇报空袭战果。看来特一号线才是真正的特务台,特二号线可能是敌人空军派出来的气象台。”
一下说到了点子上!
敌特一号线其实就是萨根跟南京宫里的联络线,海塞斯早从后来萨根跟宫里的一系列联络中作出正确判断,故意这么说是想考考陈家鹄,看他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力。没想到,他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便估计他下午一直在研究这些特情资料,并且已有斩获。
果然,陈家鹄找出一份材料,问教授:“我看前不久,也就是空袭我西郊军工厂的次日,我方端掉了一个特务据点,怎么就没有找到电台?”
海塞斯说:“是啊,电台肯定是有的,只是我们没找到。我们把人家窝都端了还没有找到,说明他们至少有两个窝,电台在另一个窝里。那个窝在哪里,陆所长也知道,可就是端不了。”
“为什么?”
“因为在美国大使馆。”
“美国大使馆?”
“是的,那里面有一个叫萨根的人,是使馆内的报务员,被日本特务机构收买了。”
这是陈家鹄第一次听见萨根的名字,不觉好奇地问教授,萨根是谁。
海塞斯摇着头,叹了口气说:“我感到很惭愧,此人竟是我的同胞。我在替中国人民抗日,他却在毁我的事业,真是荒唐。”
陈家鹄看他真的面露愧色,上前安慰他,“别说是你的同胞,就是我的同胞都有当汉奸的。在我回国之前,经常看到贵国报纸上讽刺我们中国人,说这儿的汉奸和勇士一样多。”
海塞斯笑笑,说:“以我来中国后仅有的见闻看,我认为这不是讽刺,而是事实。蒋先生是主战的,不惜炸开黄河与敌人同归于尽,精神可嘉,但反对蒋先生降和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是战,是和,中国正走在十字路口。”
“不可能和的。”陈家鹄断然地说。
“为什么?”
“中国太大,鬼子吞不下去的。大有大的难处,什么人都有,人心涣散,人面兽心,不团结,狗咬狗。但大也有大的好处,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要让四亿中国人都服输,跪地求和,比登天都还难。再说了,要是求和,也不需要兴师动众辗转到这儿那儿的,这个架势就是要战到底的架势,重庆不行了撤到贵州,贵州不行了去西北,中国大着哪。你看,这篇文章就说得很透彻。”说着,陈家鹄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白皮小册子递给海塞斯,一边背了一大段,“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的战争也好,印度的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唯独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
“这是什么?”
“你可以看一看。”
海塞斯当即翻开,看起来:
……
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决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决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么,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以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小册子其实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但是,抗战十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都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延安召开了为期一周的抗日战争研究会。期间,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不久后讲演稿即结集出版。武汉会战后,身在陪都重庆的周恩来将《论持久战》送给“小诸葛”白崇禧,白氏读后拍案赞赏,对秘书程思远说:
“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
遂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白崇禧为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理论和观点所折服,甚至还将毛泽东赞为军事天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了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机会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让程思远送了一册书稿过去。不出所料,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的论断。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将《论持久战》印成小册子广为刊发,组织军民学习。
当然,军事委员会肯定不可能让军民知道,此乃延安毛泽东的思想,所以陈家鹄给海塞斯看的小册子与其他人手里的一样,其间涉及共产党字眼的句子都被删去,封面也没有署名作者,只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印发”之字样。扉页则是蒋委员长的墨宝:国民抗战必胜!
海塞斯默不做声地一口气看完,掩卷长叹:“高论,真是高论!”转过头问陈家鹄,“这么精彩的文章,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陈家鹄答:“山上作为教材发的,说是一号院下令让抗战国民仔细研读。我一开始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没想到这竟是本真经!我只读了一小段就被这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的理论牢牢吸引了。不瞒你说,我反复读了三遍呢,很多段落都可以倒背了。”
海塞斯点点头,说:“回头也让陆从骏给我一本,我虽不是贵国国民,可也是参加抗战的一分子嘛。”顿了顿,又说,“不过有些奇怪,怎么没有注明作者是谁呢?”
陈家鹄也摇头表示不知,最后俩人猜测“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海塞斯兴奋地说:“这说明,你们中国人在战略意识上已经开始觉醒了。事实上我也是这么看的,所以我是主战派。”
陈家鹄浅浅一笑,“但你的萨根同胞并不这么看。”
海塞斯哈哈大笑,“他是我的反对党。不过,萨根为日本人干活,好像也是有苦衷的。”
陈家鹄诧异地瞪着他,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海塞斯便向他讲了三号院收集到的有关萨根和他母亲的一些情况--萨根的母亲年轻时是个激进分子,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国,现在年纪大了,很想回国安度晚年,萨根想通过讨好日本政府让他母亲回国。
“这么说,他还是个孝子?”陈家鹄笑道,“不过充其量是一条‘孝狗’罢了。”
此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令他失去惠子的人正是这条“孝狗”。
话说回来,入驻五号院附院的陈家鹄,虽然对这地方一百个不喜欢,但对提前下山来工作这件事心里是认可的。事到如今,退出黑室的梦想已经没有了,既然如此,还不如早点干出点业绩,好让人尊重。人微言轻,只有被人尊重了,他才可能去尊重他该尊重的人,比如回家会会惠子,看看父母。以他对教授的了解和认识,他觉得他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前次食言决非他本意--是不巧,被陆从骏撞上了。他对重庆不熟悉,但是相信下山后一定离家是更近了。他希望自己能尽快破掉一部密码,好得个奖赏:回家去看看。
所以,入驻当天他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半个下午看了好多资料。吃过晚饭,他想与教授做个交流,年轻的卫兵严格遵守纪律,不准他迈出院门一步,那就只有委屈海塞斯到他这里来。他打了电话,海塞斯很快就来了,又给他带来大量资料,把四面墙壁都挂满了:重庆市区地图、前线战略图、敌台控制表、敌台电报流量、敌情分析图、统计表,等等,屋子里顿时有一种战鼓四起、明枪暗箭在乱放的感觉。
海塞斯带他走到一面墙前,指着敌台控制表,介绍道:“目前我们控制了六套敌台,其中四套是敌人军事电台,两套敌特电台。特一号线(标示为特1#,以此类推)电报流量不大,但表现异常。具体说来,在敌机来空袭我西郊军工厂之前,敌特一号线几乎没有电报,特二号线电报流量高于往常。所以,我原来判断特二号线跟空袭有关,但是空袭后敌特二号线没有任何动静,这让我感到奇怪,因为按理说空袭后特二号线至少要向上面汇报空袭情况,该有电报的,但就是没有,倒是之前在空袭前露脸甚少的敌特一号线意外的活跃。”
陈家鹄问:“所以你怀疑特一号线跟空袭有关?”
海塞斯答:“是的。”
陈家鹄认真地翻看一会儿电报,沉思半晌,缓缓地道:“特二号线,空袭之前电报多,这些电报我估计主要是报天气情况的,空袭之后没有电报,再次证明之前的那些电报是在报天气情况。特一号线空袭之前没电报,空袭之后反而电报剧增,说明它是负责实施配合空袭任务的,那些电报是汇报空袭战果。看来特一号线才是真正的特务台,特二号线可能是敌人空军派出来的气象台。”
一下说到了点子上!
敌特一号线其实就是萨根跟南京宫里的联络线,海塞斯早从后来萨根跟宫里的一系列联络中作出正确判断,故意这么说是想考考陈家鹄,看他对敌情的分析判断力。没想到,他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便估计他下午一直在研究这些特情资料,并且已有斩获。
果然,陈家鹄找出一份材料,问教授:“我看前不久,也就是空袭我西郊军工厂的次日,我方端掉了一个特务据点,怎么就没有找到电台?”
海塞斯说:“是啊,电台肯定是有的,只是我们没找到。我们把人家窝都端了还没有找到,说明他们至少有两个窝,电台在另一个窝里。那个窝在哪里,陆所长也知道,可就是端不了。”
“为什么?”
“因为在美国大使馆。”
“美国大使馆?”
“是的,那里面有一个叫萨根的人,是使馆内的报务员,被日本特务机构收买了。”
这是陈家鹄第一次听见萨根的名字,不觉好奇地问教授,萨根是谁。
海塞斯摇着头,叹了口气说:“我感到很惭愧,此人竟是我的同胞。我在替中国人民抗日,他却在毁我的事业,真是荒唐。”
陈家鹄看他真的面露愧色,上前安慰他,“别说是你的同胞,就是我的同胞都有当汉奸的。在我回国之前,经常看到贵国报纸上讽刺我们中国人,说这儿的汉奸和勇士一样多。”
海塞斯笑笑,说:“以我来中国后仅有的见闻看,我认为这不是讽刺,而是事实。蒋先生是主战的,不惜炸开黄河与敌人同归于尽,精神可嘉,但反对蒋先生降和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是战,是和,中国正走在十字路口。”
“不可能和的。”陈家鹄断然地说。
“为什么?”
“中国太大,鬼子吞不下去的。大有大的难处,什么人都有,人心涣散,人面兽心,不团结,狗咬狗。但大也有大的好处,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要让四亿中国人都服输,跪地求和,比登天都还难。再说了,要是求和,也不需要兴师动众辗转到这儿那儿的,这个架势就是要战到底的架势,重庆不行了撤到贵州,贵州不行了去西北,中国大着哪。你看,这篇文章就说得很透彻。”说着,陈家鹄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白皮小册子递给海塞斯,一边背了一大段,“中国在战争中不是孤立的,这一点也是历史上空前的东西。历史上不论中国的战争也好,印度的战争也罢,都是孤立的。唯独今天遇到世界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空前广大和空前深刻的人民运动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
“这是什么?”
“你可以看一看。”
海塞斯当即翻开,看起来:
……
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于是在强弱对比之外,就还有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强弱对比虽然决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又决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败,中国决不会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胜利。
……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么,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以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小册子其实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但是,抗战十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都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延安召开了为期一周的抗日战争研究会。期间,毛泽东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不久后讲演稿即结集出版。武汉会战后,身在陪都重庆的周恩来将《论持久战》送给“小诸葛”白崇禧,白氏读后拍案赞赏,对秘书程思远说:
“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
遂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白崇禧为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理论和观点所折服,甚至还将毛泽东赞为军事天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了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机会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让程思远送了一册书稿过去。不出所料,蒋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的论断。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将《论持久战》印成小册子广为刊发,组织军民学习。
当然,军事委员会肯定不可能让军民知道,此乃延安毛泽东的思想,所以陈家鹄给海塞斯看的小册子与其他人手里的一样,其间涉及共产党字眼的句子都被删去,封面也没有署名作者,只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印发”之字样。扉页则是蒋委员长的墨宝:国民抗战必胜!
海塞斯默不做声地一口气看完,掩卷长叹:“高论,真是高论!”转过头问陈家鹄,“这么精彩的文章,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陈家鹄答:“山上作为教材发的,说是一号院下令让抗战国民仔细研读。我一开始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没想到这竟是本真经!我只读了一小段就被这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的理论牢牢吸引了。不瞒你说,我反复读了三遍呢,很多段落都可以倒背了。”
海塞斯点点头,说:“回头也让陆从骏给我一本,我虽不是贵国国民,可也是参加抗战的一分子嘛。”顿了顿,又说,“不过有些奇怪,怎么没有注明作者是谁呢?”
陈家鹄也摇头表示不知,最后俩人猜测“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海塞斯兴奋地说:“这说明,你们中国人在战略意识上已经开始觉醒了。事实上我也是这么看的,所以我是主战派。”
陈家鹄浅浅一笑,“但你的萨根同胞并不这么看。”
海塞斯哈哈大笑,“他是我的反对党。不过,萨根为日本人干活,好像也是有苦衷的。”
陈家鹄诧异地瞪着他,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海塞斯便向他讲了三号院收集到的有关萨根和他母亲的一些情况--萨根的母亲年轻时是个激进分子,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国,现在年纪大了,很想回国安度晚年,萨根想通过讨好日本政府让他母亲回国。
“这么说,他还是个孝子?”陈家鹄笑道,“不过充其量是一条‘孝狗’罢了。”
此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令他失去惠子的人正是这条“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