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是个川西小镇,当地人夜出,不用灯笼或油灯,更没有手电,只用火把。川江上水行船,用篾条编成纤绳牵引,日久老化,将它剁成两尺多长的段,便是火把。
王世襄对这个火把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发现这是个如此方便而简单的物件,远比灯笼或油灯来的省事。在看了同伴制作火把的过程后,他以为这是个简单小事情,但却不知道须学会打火把的技术。一次他很冒失,傍晚想去镇上买些椒盐花生沙胡豆,返回时天色已晚,于是兴冲冲地买了两根火把,快出街巷时,借人家灶火点燃一根。哪知刚出镇子,火苗越来越小,半路上竟已熄灭,用火柴怎么也点不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际,眼前蓦地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王世襄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摸索着往前方走。乡下的山路不比城里,白天尚且崎岖难行,更何况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没走几步,弄不清是路还是田埂,王世襄一脚跌入水沟中。惊慌间他全身湿透,买的东西也丢了,爬出来极狼狈地回到学社。王世襄到此时才知道打火把并不容易,要知道如何才能防止熄火,不仅需要了解原理,还要学技术才行,
所以并不简单。王世襄从当时只花几分钱便可以买到的火把,悟出了平时不可因事物微小而轻视它的道理。多年以后王世襄在他的著作《锦灰不成堆》著文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这段经历,今天读来依然妙趣横生。
王世襄曾于李庄的河滩里捡到过两块鹅卵石,这两块石头至今还放置在他的案头。石头本身并无什么出众之处,但它们代表了李庄,是他对李庄的一段特殊记忆。可见李庄在王世襄的心里有着特殊的位置,因为正是从这里,他开始了自己对于建筑学的研习。所以那两块并不名贵的鹅卵石数十年来一直陪伴在王世襄身边,以感念李庄生涯对他学术上的滋养。
中国营造学社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浸染着王世襄。在艰苦的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放弃学术之路的探索,尤其是梁思成,身患脊椎钙硬化,依然笔耕不辍,给了他非常之大的鼓舞。多年后王世襄仍然不能忘怀他在李庄的这段经历,以及梁思成先生和营造学社对他的教诲。王世襄在《锦灰不成堆》中撰文-- 李庄琐忆,分别回忆了在李庄的元宵舞龙、火把照明的学问、买煤油、买竹纸、石印先慈遗稿、过江捡卵石、步行去宜宾、留芬饭馆、豆尖等日常的生活,言语间充满了对当年这段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随着他的笔墨,我们仿佛又被带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