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 作者:(德)提·巴斯蒂安


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个爸爸(那个爸爸可以允许他们长时间地看电视),我的两个儿子总是喜欢问我这个问题,即使我已经被这个哭笑不得的问题折磨了千百遍。有时他们还会问,我们可以将爸爸和妈妈都换掉吗?为什么人总是得拥有父母?有没有任何的例外?即使有更好的方法,人们还是不能避免所有的争吵吗?“父母的存在是孩子生活中的最大悲剧。”昨天晚上吃饭的前一刻,多米尼克这样对我说道。在他说这样的话之前,我们有一些不愉快。由于他没有带头盔就骑着自己的自行车飞奔出去,为此我们爆发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争吵。“即使是亲爱的上帝,他偶尔也会犯些小错吧?”

有很多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会武断地直接将这些看似孩子气的问题归类为无意义或不适当的,没有人想过要给提出问题的孩子一个有意义的答案。为什么我们会有父母,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不一样,爸爸制造精子(人们凭借这种能力将其定义为“男性”),妈妈制造卵子(人们凭借这种能力将其定义为“女性”)?为什么爸爸的精子与妈妈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妈妈的身体里发育成长,直至宝宝被生下来?为什么哺乳这一行为只能由妈妈来做,而不是爸爸和妈妈轮流进行?

这些问题看似和本书的主题--“坏”父母 --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交流时,他们总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甚至刁钻的问题。当我们认为一个事物本来就该是如此的时候,他们总是还有数不清的为什么,为此我们需要找出充足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这件事情其实很重要,并不像有些家长以为的那么无聊。当孩子问道,为什么人都要有父母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选择沉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打破这种沉默 --像多米尼克一样 --挑衅地问道:“为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缘由。对孩子的自身发展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但是父母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孩子的成长时期一直在变化,这里提及的一些问题也会在相应的不同的时期出现,针对不同成长时期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也应该尽量给出符合当时情况的不同答案,这一点十分重要。生物圈自身的本性决定了事物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 --通常情况是这样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物种如果不会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那么该物种只有被淘汰的分。孩子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在成长,所以父母的教育也应该跟随其步伐。

人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人类的出现更是大自然经过漫长时间进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世间万物的进化发展趋势看做是一条通向前方的主干道,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需要面临的选择则是与主干道相连的岔道口。关于人类的形成与发展这个话题,下面的文字或许可以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加以概括:

第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双性繁殖:由宇宙中最初的唯一的“先祖”(单性繁殖)繁衍出新的生命物种是有可能的,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被实践证实。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分裂来延续自身的繁衍,而有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生出新的萌芽,在适当的时机,这些萌芽脱离母株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的生命体,昆虫的幼虫则由昆虫未受精的卵子(单性繁殖或孤雌繁殖)形成。比起单性繁殖,双性繁殖具有很大的优点,因为双性繁殖出的后代会遗传到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两方的基因,这种基因的混合会带来物种的变异:基因的多样性可以为大自然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这种选择机制下,作为“奖励”,适应性更好的生命体将会得到更多的繁衍机会。

性别(两性融合)间的差异:在人类社会中,父亲与母亲有很大的差别,但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性别的关系,在动物界亦如此。有些生物既可以制造产生精子,又可以产生卵子。在植物界,这种情况尤其常见。在动物界,与之类似的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不过这些动物通常都是一些低等生物。卵子与精子在生理特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动物的等级越高,这种差别就越大。卵子与精子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通常在子宫内,也就是母体内着床。生物新的发展阶段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

体内受精阶段:这是生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这个阶段非常复杂且意义显著。--仔细想一下,有一件事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十分清晰,我们可以毫不拘束地提到“捐赠物”(男性的精子)以及“受胎方”(女性的身体)。“赠与”与“接收”带来的不同构成了高级生物的生理基础。由于胎儿是在母体内发育成长,所以这就决定了分娩这一过程必须也要由母体来进行。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这个世界中存在这样一些鸟类,在它们的生活群体中,孵化的责任由雄性来承担。在它们孵卵过程中,雌鸟负责守卫栖息地的安全。但是当幼鸟出生以后,雌鸟守卫家园的责任就随即终止,因为它们接下来要扮演“慈母”的角色了。人类的生理特征制约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但是,现在人们正试图将这种情况逆转过来,人类试图利用自身的文化来改变自己的生理进化过程。在完成这样的“壮举”之前,人们还需要首先考虑到人体自身的生理特性,如同人们总是喜欢对任何将要进行的举动进行可行性预测一样。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我们的生理“嫁妆”并不是遗传物质,但这种嫁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一种缥缈的幻象: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雄性动物总是想尽可能多地生育自己的孩子。每一次射精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精子被制造出来,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精子可以让数以亿计的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受精 --但与男性相比,女性排出卵子的数量就少得太多了,女性能够怀孕的机会就更加少得可怜;另一方面,哺乳动物的这种先天生理条件(怀孕、生产、哺乳)也决定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将会有千丝万缕的斩不断的联系。男性和女性在选择“未来投资”形式时,有着显著的差异:“与男性的投资策略相比,女性的投资策略显得更为大胆、长远。当然,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有天生的生理原因,女性在生理条件上占了绝对的优势。 ”①

总的来说,双性繁殖造就了灵长目动物和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双性繁殖的特点也使这种繁殖方式成为最高级的繁殖方式。如果双性繁殖方式从来没有出现过,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没有性别之分,那么世界将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双性繁殖虽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但是这种繁殖方式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说到外界影响,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物质,如人类的自我意识以及这种意识聚焦后形成的文化。人类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在不断增加的固有动力,而这种动力可以帮助人类逐步摆脱生理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人类的感官、生理反射、欲望和本能顺应趋势,一直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改变。人类生物本能一直受到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改变我们作为父母时的举动,以及我们对待后代的方式和方法。

这一节内容已基本结束。孩子为什么终究还是需要父母?在我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还要提到两个讨论主题区,这两个讨论区将从人类的生物基础对文化的影响展开,逐步与本书主题扣合。这两个主题也是相互依附而存在的,它们分别是与儿童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和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学知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