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
很久没有读小说了。自打有了美剧之后,已经渐渐放弃了读书的习惯。而《埋》之所以入了视野,完全是因为宽带坏了的缘故。桌面上一直保存着这本不知何时下载来的小说。可是一读下去,便完全不可收拾。
即便在通读小说之后,我仍不知到底该把其归为哪类小说,悬疑探案还是算现代讽刺?这些元素在该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姑且把它算作悬疑探案吧,毕竟故事的主线还是个警察调查谋杀案,而它对现实的讽刺,做为深层次的感受,则是让我更为喜爱的。
说到悬疑小说吧,以前也看过不少,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太接受国内作家的作品。国内的该类小说,读后大多让我有“刻意之感”,关键的情节总是刻意为之,几个这样的情节点顺藤摸瓜就会提前判断出剧情。而且国内的小说,所塑造的环境,基本上都是我们熟悉的环境。你一看到那熟悉的场景就不免挑剔。但《埋》偷巧的避开了这些缺点。它虽然也写的是国内的事,但它把视角放在了一个遥远的神秘的村庄,这里有奔驰轿车,但也有牛车,这里有旅馆饭店二窝头,也有山上的小庙,山后的坟头。这是个古代和现在结合的地方,有那么点虚幻,又觉得挺写实。所以你看着的时候,你觉得距离远得让你没法挑剔。而且里头,没有以往国产小说所刻意制造的突发事件来吓人。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看到中间偏后,阿信回忆的那段的时候,我不停的想起《迷失》里的locke。那段故事写得最精彩,真的是前一秒温情无比,后一秒寒冷刺心。我百分之百肯定,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美剧迷,而且深得美剧精髓。
从故事的讲述方法来看,这也很像美剧。国产小说或者电视剧,多是以单主线或两条主线并行两种形式为主。单主线的好处就是让全书思路清晰,两主线交错进行则增加了故事的复杂度和对立感。但美剧早已上升到了四条主线,譬如《24小时》有四条人物线,或者像《绝望的主妇》这样有四个主人公并行发展。更多的线索,对观众的要求更高,但是故事也能更出彩。而《迷失》在讲故事上则又进了一步,它有了一条主线,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根,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分支,都可以变成一个枝桠。《埋》走的就是《迷失》的这个路子。这可以说是最出彩,也是最艰难的一条路线。但作者就真的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埋》的网状结构很立体,情节上还有时间轴的纵深。当读者对一个情节产生困惑的时候,总会有时间轴上前后的故事做为该疑惑的解答,而且回答的时候作者思维缜密。前后的伏笔都能搭上。虽然这样的结构在阅读之初,会令人有点晕,但是看到后头,我只剩下深深的激动。因为我是真的没有猜出来,故事到底将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为国产小说能有这个水平而激动。
悬疑故事吸引人之处就在于猜。读者会不停的和作者进行脑力的比拼。作者属于挖坑的,既能让读者跳进去,爬出来的时候,又得心悦诚服。说实话,《迷失》看到结尾,挺失望的,我也跟着迷失了。一般弄的神乎其神的大作,都会有这么一个下场。而《埋》幸好,它短。这要是弄电视剧,一季怎么着也完了。所以人物相对也很完整。谁是本书的主人公、关键人物?向读过这本书的朋友抛出这个问题,想要得到一致的答案恐怕很难。苏翔、小武、矿老板、李拐子、鲁新、老村长、阿信、木炎,每个人都有秘密,同时每个人的秘密,又都与故事的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比《迷失》要好。你这大树无论有多少枝桠,每根枝桠是要伸展出去,长出叶子,吸收阳光的。它得有用。而《埋》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条分支,最后都形成了一股力量,推动着,高潮的到来。当高潮来临的时候,最大的感觉是,作者太阴险了。积压了半天的气氛,好不容易营造起了一个正儿八经的世界,结果一切竟然因为一个男人的裤裆里的尊严而发生了不可扭转的改变。黑色,是读这本小说最过瘾的地方。
在严肃和乱搞之间,《埋》又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开始反思人性。小说中的人物都被塑造成很多的对立面,就算在一个人的身上,多重人格的感觉也特别突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正义,还是说正义只是索取利益的辅助手段,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之于他人的正义和之于自己的贪婪合为一体,我们还能信任什么?在人性的探讨上,《埋》留下的是一个个疑问。就像《迷失》里的locke,他在床边,看着自己失去的双腿,回想起他和父亲之间的事情。那不是简单的痛苦可以来评断的。而这种百感交集,却正是我辈最喜欢的。也是我在中国的影视文学里所很难遇到的。
当然,这本小说也有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可能是由于惯性思维,最开始出现的木偶,我一度以为会是一条有趣的主线,并一直期待其贯穿于整个故事,但木偶只是断断续续穿插其中最终也没有合理的交代这让我读后有不完整之感。和《迷失》里的四趾雕像一样,总感觉是被作者拿来挖坑的,后来忘记填了。
总之,这本书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精彩也最错综复杂的小说之一,如果用最少的字来评价:
人性,贪婪,我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