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军被歼,项梁被杀。
这造成两个恶果:
一、各路义军失去统一领导。
二、突然打乱起义军的全盘作战计划。
原本对起义军有利的形势陡转,情况十分危急--这是巨鹿之战的导火索。
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这个地方就是项梁死后,各路义军的集结地。很多年后,提及巨鹿之战,人们大多认为,当时章邯应该集中兵力攻打彭城。但是,秦军主帅章邯没这么打。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北上汇合王离军,拿下整个赵国。
章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战略决定?义军又是如何在彭城集结的呢?
义军惨败,项梁被杀时,项羽、刘邦正率兵向陈留进攻。听到噩耗,立即改变原作战计划,回师转向东方。集结于彭城,决定在此重新部署各路义军力量,加强统一指挥。经过安排,将各路主力集中于彭城:
吕臣在城东,项羽在城西,刘邦在距彭城不远的砀郡。
不久,楚怀王也从盱眙迁至彭城。
至此,彭城就成为起义军的指挥中心,项羽和刘邦成为实际指挥与秦军作战的领导人。
经过内部调整,起义军危机解除,各路兵马重整旗鼓,统一在以彭城为中心的大本营的号令之下,继续向秦王朝进攻。
而此时,章邯率军扑河北而去。《史记·项羽本纪》说“楚地兵不足忧”,真是这样吗?章邯真的以为起义军的南方主力已被消灭了吗?
事实上不是这样。
一方面,章邯击败义军,杀死项梁,并未伤及起义军元气。项羽等各路楚军退守彭城。章邯若攻打彭城,并没有什么胜算。而且把起义军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敌忾死守彭城,章邯并没有取胜的把握。
另一方面,另一支由王离率领的秦军进攻赵国,一直未能攻下。彭城远离关中,而北方西边并不安定!若章邯攻打彭城,短时间内拿不下,粮食必然吃紧。若让王离放弃赵国,一同来攻彭城,后方则必遭赵国袭击。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势必全军覆没!
因此,章邯决定全力北上,这才是他不攻打彭城的真正原因。绝非《史记》中所言:他在定陶取得胜利后,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从而不把项羽、刘邦的军队放在眼里。
章邯的战略决策其实没有错。
他北上抵达赵国。这时候,王离军正与赵军苦战于巨鹿。
章邯部队抵达赵国国都,大肆烧杀,铲平城墙,迁空城内人民,接着,移兵巨鹿城南的棘原,支援王离。
秦帝国最后的两支军队就这样会合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会合也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这次集结,使秦军兵力顿时增强。赵国主力军被逼进巨鹿城内。章邯军驻扎其南部,修筑甬道,为城南的王离军运送粮草,并且守护王离军侧翼,形成夹击之势。
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只得派使者到楚国求援。
对于起义军来说,此时形势是:如果秦军灭赵,那么秦军力量将猛增,对南方的起义军也会造成压力;如果起义军北上救赵,可将秦军主力吸引在河内,同时可趁关中地区空虚,直捣秦王朝统治的心腹地区。
起义军高层很快做出决定: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主力军北上救赵,同时又派刘邦率领另一支军队西进,直捣关中。
这一决定,使起义军和秦王朝统治者开始了决定性的战役。
巨鹿的形式有多险恶,想必项羽比谁都清楚。
巨鹿的两支秦军,一支是王离军,是由秦帝国名将蒙恬亲手打造的边防军,作战经验丰富,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统帅王离就是当年蒙恬的副手。
王离大军负责围巨鹿,兵力为20余万。
另一支秦军则是章邯军,多次执行围剿诸侯起义军的任务。其战斗素质虽低于王离军,但也是百战之师。
关于章邯军,有一种说法是:这支部队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
事实并非如此,当年周文带几十万军队扣关时,由于秦帝国毫无准备,只好发动骊山囚徒抵抗起义军,但是后来章邯多次作战,屡屡得到支援。其军队组成慢慢由骊山囚徒变成了正规军,像司马欣、董翳等将领就是后来秦派给章邯的援军。
章邯在对项梁作战时,屡屡为项梁所败,在得到援军后一举而破项军,杀项梁。军队的战斗力明显提高,联系当时正是王离军南下攻赵的时候,很可能是王离的30万边防军,分出10万增援了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