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闪哪”(1)

高手 作者:张志俊


“闪哪”

陈照奎老师在郑州待了一个多月,到年底了,他也教完一期学生,以后就回北京了。老师虽然走了,但我练得更认真了,似乎就是为了有一天再见面时给他看看我的成绩,叫他吃惊吃惊。

到了七五年,我自觉练“顺逆缠”小有成效以后,就去北京找老师。老师看了看我的拳,依旧不咸不淡地说:“你还算聪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但是质量不够好。”我一听就不服了,这不还是全盘否定吗?师父就说:“来试试。”我就满心欢喜地上前和师父过手,我觉得老师肯定没有看出我的真实水平,因为我和师兄弟以及外人过招的时候,都是一拿一个准了。结果跟师父一搭手,我不是拿不住就是沾不上,再不就是师父一变招,我就被打出去了。我不认输多少次,就输多少次,我又一次发懵了。最后老师又送我一句话:“要更细腻的琢磨,不要满足于尺寸之间。”我就记着了这句话,心说老师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是说我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聪明刚好把自己的灵性给全部堵上了?还是说我的悟性还没有充分地开发出来?

太极拳必须快慢相间,起承开合,抑扬顿挫。它的过程转变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一个拳式和下一拳式转换时都有接劲,接劲即转关,用折叠的办法把它接上,这个时候就需要速度极快,圈极小,即快速走小圈。由于有接劲,有小圈把劲接住了,就可以慢下去,慢是蓄劲,是养劲。平常练拳通过对拉拔长,螺旋的缠丝运动,公转自转的规则,身备五张弓的训练,只要弓一松,劲就弹出去了,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这样快慢相间,一气呵成,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我回家便更加刻苦地练习。刻苦嘛,照旧是通宵通宵地练,有时白天没班,就再练一整天。

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接二连三的,第一是听了陈照奎老师的教导无意中认真的解决了“沉肩坠肘”的问题。第二是无意间把太极拳最宝贵的“顺逆缠丝”学到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