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尚书》里面就记载了盘庚“动员民众迁都”的演说。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记载的演说,也是世界演讲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说稿。此演说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为迁都前的演说,上篇、下篇为迁都后的演说。其中以中篇最为精彩,它无论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上,还是在逻辑思维的演绎、归纳和情感的发挥上,都相当成熟,真切感人。《尚书》中还有《甘誓》、《汤誓》、《牧誓》等好几篇演讲词。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这个地方的战前动员,文字虽简短,却义正词严、气势恢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及其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加上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这种阶层的出现。再加王权发生动摇,人们对“天”产生了怀疑,私学悄然兴起,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而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无一不是通过学者的辩论和对学生的口授。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都纷纷表述自己对治理天下的政治见解和思想,对社会大众进行游说,形成了“百家争鸣”、游说风气极盛的时代。这也是我国古代演讲学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你的世界是“说话”建造的
事业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某一次谈话,这话绝不是过分夸张的,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在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有这样两段话:“我在约束我自己的时候,曾有一张美德检查表的实行,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相信这样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我决心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屑说’……而以‘也许’、‘我想’、‘仿佛’……来代替。”“说话和事业的进步有很大关系,你如出言不慎,你如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动力。”这是千真万确的,一项事业的成败,常会在一次谈话中获得效果。你如出言不慎,你如无理跟别人争吵,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无数成功者的事实证明,敢于当众讲话,善于说话是成功事业的催化剂,它直接关系事业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