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高水平的当众讲话虽最终未能保护自己,毕竟恶势力穷途末路时是穷凶极恶的,但讲话可明是非,辨忠奸,自我保护虽失败,但却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古今中外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为了真理、正义而献身者,就是如此。
1928年3月,在广州黄花岗畔的刑场上,周文雍、陈铁军这两个年轻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了结婚典礼。妻子陈铁军紧紧依偎着丈夫周文雍,满怀激情,高声向群众说:“亲爱的同胞们!姐妹们!我们的血就要洒在这里了。为了革命,为了民众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牺牲,同胞们啊,我们一点也不觉得遗憾!……让反动派的枪声,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岳飞遭秦桧陷害,万俟卨审讯他:“国家有何亏负于你,你们父子却要伙同张宪共同造反?”岳飞怒发冲冠,朗声大叫:“对天盟誓,我绝对无负于国家。你们既是主持国法的人,切不应当陷害忠良。你们如果要把我诬枉致死,我到冥府也要与你们对质不休!”万俟卨厉声喝道:“无心造反?你游天竺寺时在壁上留题‘寒门何载富贵’,这是什么意思?”岳飞长叹一声,也高声喊叫道:“吾现时才知道已落入国贼秦桧之手,使我为国忠心一切都休,一切都成了犯罪!”说罢闭上眼睛,任狱卒严刑拷打不再开口,直至被杀害。
人们不会在意沉默寡言的人
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来自被了解者的言语,有高超的当众讲话水平就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别人是不会在意也无法了解的。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他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言”,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稳定工作,首先要让别人了解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人了解的途径最主要就是言谈举止,正所谓“言之方可知之”。
韩信最早曾投靠项羽,但怀才不遇不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他又走了,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拜为大将,信果然不负圣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成就汉室霸业,立下头功。”
试想,韩信如无一吐经纶的机会,或许此生就碌碌无为,历史也会因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