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 群雄拜寿(7)
唐九微笑道:“晚辈也晓得大师您平生不好金银珠宝那些俗不可耐的阿堵物,岂敢拿来献丑?所以为大师上寿带来的贺礼只不过乃是一本书法帖子罢了,大师如果不收,那便真的是嫌弃了。”
通天大师也不好拂了唐九的面子,接到手中展开默读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他将那书法字帖又略微一翻,不由得轻轻一笑道:“兰亭宴集序,这本‘不过罢了’的书法字帖恐怕远比一座金山还要贵重了,老衲岂敢收受啊。”
原来那唐九口中轻描淡写的“书法帖子”竟是《兰亭宴集序》真本,也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作序。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无不是世间完美之作,后人评曰“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故此,历代书家无不公推《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传,当年右军先生一挥而就,自己也极得意。回到家中,他又重写过几篇,但最终只能掷笔叹息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再也无法写出那原稿的神韵,于是将此原稿珍藏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了他的第七世后人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临终前又将这《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法师。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爱右军字。一日,太宗闻听《兰亭集序》在辨才手中,便派人前往索取,辨才却始终推说并不知真迹下落。太宗见不能硬夺,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那萧翼亦是书法大家,与辨才谈得很投机。待两人相交日厚,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真迹与辨才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道:“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贫僧有一本真迹更胜其他。”萧翼追问是何帖子,辨才告知了真相。萧翼故作不信,称此帖早已失踪。辨才便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那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并拿出太宗的圣旨。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失去了真迹,更是失信于先师,辨才心中懊悔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而终。那真迹后来在太宗驾崩后便作为殉葬入陵,从此永绝于世。
而大唐传世有《兰亭集序》五大摹本,均是价值连城。其中《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此本最具真迹之意韵。而《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被世人公认为最近真迹原貌的则是《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而另外一本《定武本》则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九此次带来的贺礼,竟是失传已久的《褚本》,此本集王右军之文章、褚遂良之临摹与米芾之题诗于一身,尤为珍贵,故此通天大师说它远比一座金山还要贵重得多了。
唐九见通天大师不肯收受礼物,仍只是一再拱手不肯拿回。通天大师于是笑道:“时辰已经不早了,若是再与施主推来让去,恐怕这素斋早已凉了,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都该骂娘了,施主与老衲又何苦来哉?唐施主早早收回字帖,大家也好入席啊。”
那唐九听得此言,也不好再争,尴尬地笑了笑,将书法字帖揣回到怀中,向通天大师施了一礼,便来到席间,挨着丁冠英、丁冠雄兄弟坐了下来。这唐九与丁家兄弟都是蜀人,彼此一开口便立刻亲切起来。丁家兄弟历来是个乐天的,与唐门虽然没打过什么交道,倒也并不惧怕这位名震四方的“毒人”。
峨眉山的美食佳肴实在太多,即使是一场素宴,也足以让老饕餮们食指大动了。单说一道雪蘑芋,每桌都连上了三盘,却都被抢了个精光。说起这雪蘑芋,山外之人久闻大名,却少有人亲口品尝过,乃是世间罕有之物,它本这峨眉山巅峰积雪之处生长,地上叶柄如蛇,叶子却像美人手掌,要以童男之人,才能刨出叶子下面的小球,个个都如鸡蛋般大小,煮熟之后晒干,又掩埋于冰雪之中七七四十九日才能挖出,此时小球内孔如蜂巢,即使以白水一瓢,几粒精盐,便可胜过龙肝凤髓。吃惯了钟鼎玉食的南宫均都吃得满头大汗。
唐九微笑道:“晚辈也晓得大师您平生不好金银珠宝那些俗不可耐的阿堵物,岂敢拿来献丑?所以为大师上寿带来的贺礼只不过乃是一本书法帖子罢了,大师如果不收,那便真的是嫌弃了。”
通天大师也不好拂了唐九的面子,接到手中展开默读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他将那书法字帖又略微一翻,不由得轻轻一笑道:“兰亭宴集序,这本‘不过罢了’的书法字帖恐怕远比一座金山还要贵重了,老衲岂敢收受啊。”
原来那唐九口中轻描淡写的“书法帖子”竟是《兰亭宴集序》真本,也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作序。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无不是世间完美之作,后人评曰“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故此,历代书家无不公推《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传,当年右军先生一挥而就,自己也极得意。回到家中,他又重写过几篇,但最终只能掷笔叹息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再也无法写出那原稿的神韵,于是将此原稿珍藏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了他的第七世后人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临终前又将这《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法师。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爱右军字。一日,太宗闻听《兰亭集序》在辨才手中,便派人前往索取,辨才却始终推说并不知真迹下落。太宗见不能硬夺,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那萧翼亦是书法大家,与辨才谈得很投机。待两人相交日厚,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真迹与辨才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道:“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贫僧有一本真迹更胜其他。”萧翼追问是何帖子,辨才告知了真相。萧翼故作不信,称此帖早已失踪。辨才便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那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并拿出太宗的圣旨。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失去了真迹,更是失信于先师,辨才心中懊悔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而终。那真迹后来在太宗驾崩后便作为殉葬入陵,从此永绝于世。
而大唐传世有《兰亭集序》五大摹本,均是价值连城。其中《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此本最具真迹之意韵。而《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被世人公认为最近真迹原貌的则是《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而另外一本《定武本》则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九此次带来的贺礼,竟是失传已久的《褚本》,此本集王右军之文章、褚遂良之临摹与米芾之题诗于一身,尤为珍贵,故此通天大师说它远比一座金山还要贵重得多了。
唐九见通天大师不肯收受礼物,仍只是一再拱手不肯拿回。通天大师于是笑道:“时辰已经不早了,若是再与施主推来让去,恐怕这素斋早已凉了,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都该骂娘了,施主与老衲又何苦来哉?唐施主早早收回字帖,大家也好入席啊。”
那唐九听得此言,也不好再争,尴尬地笑了笑,将书法字帖揣回到怀中,向通天大师施了一礼,便来到席间,挨着丁冠英、丁冠雄兄弟坐了下来。这唐九与丁家兄弟都是蜀人,彼此一开口便立刻亲切起来。丁家兄弟历来是个乐天的,与唐门虽然没打过什么交道,倒也并不惧怕这位名震四方的“毒人”。
峨眉山的美食佳肴实在太多,即使是一场素宴,也足以让老饕餮们食指大动了。单说一道雪蘑芋,每桌都连上了三盘,却都被抢了个精光。说起这雪蘑芋,山外之人久闻大名,却少有人亲口品尝过,乃是世间罕有之物,它本这峨眉山巅峰积雪之处生长,地上叶柄如蛇,叶子却像美人手掌,要以童男之人,才能刨出叶子下面的小球,个个都如鸡蛋般大小,煮熟之后晒干,又掩埋于冰雪之中七七四十九日才能挖出,此时小球内孔如蜂巢,即使以白水一瓢,几粒精盐,便可胜过龙肝凤髓。吃惯了钟鼎玉食的南宫均都吃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