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寂寞袭人——范仲淹·《御街行》

花落烟云梦 作者:周语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如果仔细阅读宋代词人的离愁之词,你可以发现它是万千姿态,独有境天的。自古离愁这个主题有人写得断肠泪下,有人独辟蹊径,抵达松风明月的闲情之景,也有人悟得虫雨黄窗的幽境,将人生写得落落寡合。千种风情,仔细思悟,你就会明白,其实每一个词人内心之愁,都构成了宋词百媚千红的艺术景象。

只是范仲淹笔下的这种愁绪,有一种孤清的味道。这种气息与现代都市里的世俗歌谣所描述的内心情感不同,它蕴含的是天地之间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迷失和困顿。

这首词名为御街行,又名《孤雁儿》,一般以范仲淹词为正格。范仲淹写离愁,是秋色满地,萧瑟的氛围,凋零的残花,是酒未饮尽,泪水却下。一旦打开内心的忧虑之情,心底就变得柔软、敏锐。看落叶在秋天坠落台阶,黄花残香,弥留在空气中,夜深人静的时候,可以听到细碎的声音。当你的心安静得能听到花瓣滑落的声音,那就进入了澄清明净的状态。

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人的感觉是会混沌,浑浊,不清晰的。情感的丝丝缕缕是纠缠在一起的。而它的清醒,是需要那落花之音,天宇的水音,玲珑清脆的杯盏碰撞的声音来拯救。词篇开头的“静”,听落花堕地,轻轻地拂过台阶,就是一种寂静。它不是澄明,但却在接近它的边界。

用“碎”来形容落花之声,前后对照,静中是有轻灵的声音的。“寒声碎”,三个字,就点名了这个景象中的时节,以及诗意的一面。因为“碎”这个字,是能够让人心软的。花落在手,或者散落石阶,街道,不喧闹,不争吵,它是能够穿透心灵的。这种写法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你只要听听这细碎的落花声,就知道词人内心的故事。

如果你闲来读词,在夜晚饮酒,听落花的声音,想着前朝的旧事,月光从空宇飞洒过来,这片刻是难掩寂寞的。细看故事的景象,也就是词中的意景,极具开阔感。词中的离愁之人,将珠帘卷起,整个楼宇的空间似乎被无限地放大了。“空”这个字有在场感的,就像穿过山谷之后,漫长的栈道走完,到了开阔的原野,视野便打开了。但是与此不同的是这种视线是高远,直入天空的。“天淡银河垂地”,非是五代十国的婉约词人眼界所及。也许是范仲淹的性情如此,心中风云万千,自然要比扭捏的脂粉茶客笔下有更多的意蕴。它的内在力度,刚柔共济,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将作者的情感无限延伸到更远的时空。它的空旷之感,它的大气,都是有骨力和厚实的气韵做支撑的。它的精神气度都为婉约之词作出了新的开拓和注解。“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这心酸是一年年的累积,月到中天,衣袖遮寒,这是词的深情之美。

这深情是杯盏在手,花香在衣,月光下,滴滴是悲怆难禁的泪水。在月光清如水的夜晚,年年今夜,落花满衣,这是无言的凝眸。月华如练,分外的明亮,人在高楼,看银河垂地,天淡云远,哽咽的心情都隐藏在词句的背后。范仲淹这句词,是佳句,是月光深处最美的故事。落花依旧有残香,只是人在千里之外,愁绪到了深处,人便不知不觉醉倒了。

范仲淹开宋词边塞豪放诗风,笔力悲怆有力,写愁绪,亦有大家风范。这样的词句是不可模仿的。因愁而醉,珠帘,明月,银河,玉楼,残花,都是无可回避的情思。这首词,“酒未到,先成泪”,集全篇深情,颇能催人热泪。因为它是心酸的,亦是无可奈何的,只能往自己内心去责问,去追求,去解忧。在宋词中大约只有易安居士的“欲语泪双流”和这个意思表现的内在情感相媲美。刚刚举起杯盏,在无人处却先落了泪水,想必易安了解这种深情,才写得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婉约美词。

想一想,花香满衣的烂漫,安宁。愁肠百结,眉头不能舒展,心事不能遂愿,古人的愁苦如此,只是不肯轻易罢休,“酒未到,先成泪”,无数词人借酒写愁,范仲淹的这一句当属经典之作了。

“酒未到,先成泪”,孤冷的心灵,借着愁的滋味,想忘却此中的别离之憾。寒风吹动落叶,残花,清冷的灯火之下,只剩下一个人的孤单。这个描写尚未成饮,泪水夺眶而出,心伤难于平抑的情景并不难理解。“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酒和月光在杯子里静静的等待伤心人的归来,残灯明灭,孤眠不能入睡,这是一种苦涩。

花落满衣,千里凄凉。世事难以预料,夜深人静的时候,欲饮酒,杯盏在手,人已经泣不成声,辗转不能入睡,只怕惊梦醒来,再看此篇,只会欲哭无泪。生命就像孤灯一盏,明灭之处,恨断月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