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叁 张仪是怎么说话的

我的战国我的策 作者:王立坤


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出自《战国策秦策·张仪说秦王》

苏秦的风光印证了当时秦王的失误。你知道,有时候人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总希望可以找一个替代品,即便是赝品,没有行货好用,但也聊胜于无。张仪同学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人家张仪游说秦王可没那么直接,先是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大王啊,俺在乡下就听过这样的话,凭空胡咧咧是不明智的举动,但是不说也是有罪过的,是不忠的表现。身为人臣,不忠是死,出言不慎也是死,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畅所欲言,说好说赖,任凭大王处置。”

看这段话说得多高明。它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张仪不是胡咧咧,我是忠臣,必须对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便你认为我说得不对,您也不会对我怎么样的。套用电视里的桥段就是:一个大臣跟皇上说,有件事啊,微臣不知当讲不当讲。皇上总是很开明神武,跟自己的家长似的,大手一挥,讲。这个,微臣不敢。大臣在耍心眼。恕你无罪,只管讲。皇上想听啊,勾起了倾听的欲望。这下妥了,那个大臣得说个五六分钟。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套路是一样的。此套路就是欲擒故纵的典型套路。

然后张仪就分析了合纵的弊处,主要思想是赵国虽然拉拢了山东诸侯国,但是它们都有致命伤,临床表现为:一、国库空虚,粮食匮乏,却穷兵黩武,发动百姓参战。二、虽然他们口头叫嚣临阵脱逃就军法伺候,可他们的士兵依然会不顾军法,落荒而逃。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人民不肯为国捐躯,实在是国家法律不严,言而无信,赏罚不行,民众才没有为国死难的决心。

张仪的分析相当到位。战争不只是民族忍耐力的较量,也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尤其社会发展,战争就是打钱。他还认识到了赏罚分明的作用。

咱们说话也是这样,总是先分析对手的弱点,然后分析自己的优势,张仪也是,阐述了秦国的优势,那就是赏罚分明,所以秦国的战斗力是天下最强悍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想起一个人,谁啊?商鞅啊。商鞅虽然被车裂,但是他的变法却是车裂不了的。

说到这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秦王,就该犯嘀咕了:是啊,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民众疲敝,国库空虚,霸业不成呢?

张仪也该想到,就说出了理由:是大王您的谋臣没有竭尽心力啊。然后说了一些以前秦国错过的“那些花儿”,都是谋士的主意太馊。罗列了好几百字,无非都是验证自己观点的,属于论据,就不说了。

其实这步棋有点危险,你捧一个人的臭脚而得罪了一批人,值得吗?但是张仪也只有这么说,才会抬高自己。在领导面前,下属经常会打击同事,私下里递小条,打小报告,下绊子,使路子,玩心眼,这些不都是常规武器吗?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不挨说?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单纯是说这些,张仪就是个小人了,成不了大器,张仪的目标是让秦国成就霸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属于放眼世界,心怀世界和平维护宇宙和平的这么一个志向。于是又给出了秦国成就霸业的方法,侃侃而谈,似乎“隆中对”也就是张仪的翻版。

最后张仪总结陈词:“臣不惧死来说这些,希望大王尝试一下,若是达不到我说的效果,那就请把我的脑袋拿走,警告那些不竭尽忠心为大王策划的人。”

我们想啊,秦王即便不成功也不会要张仪的脑袋的。第一,话已经说到;第二,真是不成功就杀谋士,最后谁敢出主意?领头人或者君王让手下出主意,不过是听听意见,开开思路,作决策的不还是自己吗?

说话是艺术。有时候要正话反说,有时候要先给自己留好退路。不要把话说满了,话没说出去之前,它是你的奴隶,说出去之后,你就是它的奴隶了。

秦王自始至终一句话都没说。是插不上嘴呢,还是听得陶醉?是流着哈喇子听得昏昏欲睡,还是瞪着眼珠子,听得蠢蠢欲动?

不得而知。

话痨,又见话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