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这个时代的进步并不是我造成的,但是我至少也是呐喊者之一,而且毫无疑问是主要的呐喊者之一。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仅仅提出“职场新物种”这样一种新观念,而在于这本书将成为埋葬一代旧人、一代旧物种的书。鲁迅有本书叫《坟》,我们这本书的意境有些类似。对于所有只知读书,而不知就业和出路的人,所有只知读书,而不知社会实践和社会应用的人,这本书将是埋葬他们的坟墓。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们,是旧式教育、文凭教育、学历教育的掘墓人。他们是属于当今中国社会中占总人群数量5%的新物种。那属于95%的旧物种呢?他们必然是绝望的。在我十几年的咨询生涯中,我遭遇的那些处于绝望中的人实在让我感觉太恐怖了。
同时,这本书将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如果在职场新物种眼中,大学毕业时月薪一万块已经是很低的收入了,那么大家就会问,为什么我毕业时只有一千多块?为什么还有人在搞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在这本书里,所有的案例汇集在一起,昭示着一个新的潮流已经出现,而且在未来三五年里必将成为中国大学生的主流。
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是中国大学、大专教育以及人才发展体系中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导致按理说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人,无法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甜蜜果实——就业挣钱、回馈父母、成家立业、享受人生。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不仅体现在大学传授的知识和技术与技术发展滞后、和生产实践脱节、跟公司需求矛盾,更深层次的精神障碍造成的问题更多。
这些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意识稀薄——不知道毕业后原来是要工作的;求学历程中职业意识缺位——不知道一切学历必须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结果今年硕士明年博士后年烈士;求职技巧匮乏——不懂得求职技巧原来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跨海大桥,因而不知道如何向雇主卖自己(sell oneself)、赢得机会;从业心态糟糕——进入职场后往往不懂得如何珍惜工作机会,竞争发展空间,处理与上司、同事、客户之复杂关系……
而这本书中的职场新物种,他们的市场意识、职场意识、环球意识都达到了一代青年人的顶尖水平。他们所获得的高工资只是显示他们个人成功的冰山一角,他们与旧物种的更大区别在于,他们有着明确无误的行业优势,有着明确无误的职业发展优势,另外,他们的语言优势、性格优势在同龄人中也极为明显。
因此,这本书最终就变成了这些拥有新观念铁锹的职场成功者,为那些没有新观念意识的职场彷徨者的掘墓过程。倘若你还没有新观念的铁锹,可以给自己挖掘一条出路,否则别人挖出来的土就会把你埋掉。因为你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令人满意的工作,那种感觉就像被活埋了,窒息了。其实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时期,当年我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在北大教课的那几年就是那样的感觉。但我终于用新观念把自己的旧观念埋葬了,新我把旧我埋葬了,我做了自己的掘墓人。
这本书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将非常明白地提醒我们:中国内地的大学以及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在未来十年将会遇到极其严重的挑战。其实香港的大学来内地招生,挑战就已经出现了。如果台湾的大学也能来大陆招生,挑战的冲击性还会进一步加剧。海外留学生和海归数量的迅速增加,也是挑战的另一股重要力量。而现在这批“职场新物种”,更是从现行大学教育制度的内部杀出的一支反叛力量。
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是某些技术和局部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根本教育观念和根本管理体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根本”无力思考,更不要说提出什么解决方案。我能做的,就是提醒大家意识到,教育乃民族复兴之父,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深入改革开放的话,根本无法承担这个沉重的历史责任。我一人忧比较孤独,所以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