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粗略地把处于大学后教育阶段的Graduate student(即“研究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比如基础科学和高科技,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是大学、政府或企业的研究机构,其职业头衔是教授、研究者……在这种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后教育中,博士学位往往是未来的入门资格。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学术研究生”。而另外一种,虽然在美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实现多年,但可惜在中国还没有被人们意识到,这就是职业学院制度,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等,这种学院的学生,本质上不是“研究生”,而只是一种为了进入所学专业而接受的职业培训。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职业研究生”。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生分开来命名,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就可以得到普及澄清,考研目的性也就随之而水落石出。
但一般中国学生心目中的考研,却往往只是把本科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学两年,深入一个专题、多拿一个学位而已。所以,中国人考研,很大部分要求专业对口。而北美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个特定的职业未来,通过对大学后另外一个学位的学习,获得进入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资格。所以北美大学生“考研”,往往并不要求你有对口专业背景。进入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固然是热门背景,但物理数学人文地理照样有资格申请医学院入学。而法学院、管理学院这样的职业学院,学生的本科背景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在新东方,经常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是去美国读DBA呢还是去读MBA?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把中国人特有的问题,带到美国去麻烦别人了。为什么?美国有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是职业类学位;也有DBA,工商管理博士,则是学术类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只要求你会用现成的知识和工具去解决组织发生的问题;而工商管理博士,则要求你对工商管理提供新的、别人还没有发现、没有提出、没有想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所以答案非常简单——你想做管理、搞企业、赚大钱,就读MBA,如果你想到北大光华学院搞研究、带学生、写专著,你就去读DBA!
再回到你的案例。你的考研经历,无论是你考研的动机,还是你选择的专业以及导师的类型,还是你在读研阶段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都恰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类“考研”制度暗合,都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研究生”。也可以说,你就是“好的读研”的典范!
曾经有一个在新东方教书的青年教师,他毕业于一个边远省份的师范大专英语专业,来到北京努力奋斗,成为了新东方新概念英语部一个不错的教师。在和他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会且只会培根的一些名言。其实这就是他的核心问题——虽然侥幸在新东方做了一个老师,但他的英语和文化基础并不足以长期支撑他在这个领域发展下去。但他把进修深造的迫切需要,错误地定位在学位之上,以为自己只要出国读个MBA,就可以解决他的心理和职业发展问题。其实,他需要的是真正定心读书思考的机会,考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告诉他,他不应该读MBA,因为这个学位对于他认定的教育职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既然他喜欢教学并且打算把这个工作当作事业来终生追求,他就应该顺水摸鱼,从实际出发,干脆到北大或什么大学的英语系读个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我说,别人考研是为了拿个学历,而你的这个考研计划则将直接丰富你的讲课、直接提高你的收入,直接推动你在新东方教学岗位上不断升官发财(在新东方做到管理者的收入会很高),为了这个具体可行的职业目标而考研,那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哪怕花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努力读书,黄金屋和颜如玉都会被你读得次第敞开的……
这也是一个“好的读研”的典型。总之,一定要把读研和你既有的经验能力以及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这样的读研,才是理性的读研,才是能够确保人生收获的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