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烈地鼓励你去做一个职业人士。我刚才讲的那件事,实际上说的就是投资和事业的关系。而一个职业人士,就是资源的配置者和调度者。资源配置调度得好,你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它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比如我自己,我就不算公共知识分子,但我算一个独立知识分子。
现在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思想,唤醒民众。现在的中国,缺少的是能走到创造财富的第一线,走到配置和调度社会资源的第一线,为社会带来繁荣和富有,同时改变更多人命运的那种知识分子。如果这种知识分子多了,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有了保障。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结构里最紧缺的就是职业人士。这种人应该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最缺乏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崇尚读书破万卷,而忘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极其需要职业人士,这样一个社会才能保持健康长久的运转。如果这个阶层能够不断壮大,并且社会舆论把它当做一个神圣的理想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糊口的代名词,你就会充满自豪地去追求它。
其实在北大就有很现成的例子。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生物系主任陈章良教授,当时对他的报道中,有两个细节至今使我难忘:一个是他和他的坐骑蓝鸟小轿车的一张合影,一个是北大生物系的老师奖金比其他系多出一倍以上。我不知道陈教授对于生物学学术上的贡献有多大,我也不在乎,但他留学回国之后,极大推动了北大生物系把科研向生产力方面的转化,这就是对中国社会居功至伟的贡献!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是美国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最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之一,更是留学生能够带回国的最珍贵的思想与贡献之一。从这个角度,陈章良的贡献,其实并不亚于近百年来中国留学史上那些学有所成、回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学科的学术泰斗和先贤。因为他开创的和代表的,是一代科学工作者以及中国社会大众最紧缺的新思维、新价值、新地位和新生活。陈章良只是中国机会的一个象征,象征着在腾飞的中国,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做成世界级的伟大事业,并且获得人生价值的多层次、全方位、高纯度实现。陈章良并没有创造时代,是这个时代创造了陈章良,这个时代也更在呼唤着更多的陈章良的出现。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时候,许多有知识分子情结的人不屑或不愿去做一个职业人士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对市场的运作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比如,市场上,人才就像建材,需要购买者挑选、试用、遗弃、保留。如果你把这种程序当作无情的甚至是羞耻的事情,你是否就甘愿继续抱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放?但是,这种被选择的程序却又恰恰是市场经济时代重新赋予知识分子和各级人才真正个人价值和尊严的途径,也是已经被历史证明唯一畅通的人生大路。你只有学会勇敢地在人才市场上去兜售自己的肌肉,展览自己的皮肤,显示自己的力量,叫卖自己的价值,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当你真正掌握了职业人士应该具备的新的思维、新的语境、新的工作方式,你才会对这个新的价值体系给予发自肺腑的肯定!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对Overqualified的神译
Overqualified这个词,主要用在职场上,具体说是在求职场上——你去申请一份工作,假如你教育背景和经验能力超过了这份工作的要求,你就很难得到这份工作,人们就会说:Sorry,you are overqualified,所以,你还是另谋高就吧……
我知道overqualified这个英文单词,是在1990年早期。当时我在加拿大刚刚硕士毕业,开始无望地找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就对如何找工作感上了兴趣,慢慢居然成了半个专家,也就知道了overqualified这个单词,以及这个单词代表的我当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