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2)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从社会的角度看,观念从来不存在等级制度,我们从来没发现哪种观念要比另一种高明一些,这是因为不管观念刚出现时多么伟大或正确,只要它一进入群体的智力范围,它那些高深或伟大的成分,便会被立即剥夺殆尽。
  
  17世纪俄国的变革,可以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彼得大帝尝试于俄罗斯开展一场全面的改革时,所有来自西方的科学思想、技术成果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而且这种抵制不仅仅来自于万千民众,甚至连皇太子都加入到其中。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以群体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接受一套复杂的变革观念的。
  
  于是彼得大帝被迫做出了调整,将这套变革观念改造成了最低俗也最简单的形式,以便于在民众之间传播。
  
  改造后的新形式是——从男性臣民的脸部入手,剪掉他们的胡子。
  
  当彼得大帝的欢迎宴会开始之后,卫兵们就冲上前将来宾都按住,强行剃掉他们的胡子,震惊的来宾甚至还未能回过神,就已经成为了新观念的接受者。
  
  (3)群体难于被动摇
  
  我们始终认为,一种正确的观念很容易被接受。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旧观念很难被消除,对待同一个明显的道理,有理性的人或许会接受,但是换成缺乏理性的人,则很快会被他无意识的自我带回原来的观点,
  
  人们将会看到,过不了几天他便会故态复萌,用同样的语言重新提出他过去的证明。
  
  所以说,群体很容易处在旧观念的影响之下。
  
  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情感;只有这种观念,才是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最隐秘的动机。
  
  这就意味着,只要观念能够深入到群体的头脑之中,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效果时,和它对抗是徒劳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社会学现象:所有的群体都很难被动摇。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一个世纪里,所有人都信奉君权神圣,民主与自由的观念根本无法在法国保有一席之地,谁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这些,一定会被民众当成疯子。甚至于哲学大师伏尔泰,也因为公开宣扬天赋人权,两次被囚禁于巴士底狱,最终被赶出了法国。然而正是这些曾经被嗤之以鼻的观念,引发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革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观念深入到群众的心中后,就变得根深蒂固,其不可抗拒的威力尽人皆知。
  
  在它的引领之下,整个法兰西民族为了社会平等、为了实现抽象的权利和理想主义自由而做的不懈追求,不仅让整个欧洲的王室都摇摇欲坠。甚至于全世界都陷入了深刻的动荡之中。
  
  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欧洲各国都为血海淹没,那种旨在毁灭一切的大屠杀,即使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士兵看来,也会感到胆战心惊。
  
  这种灾难性的悲剧后果,正是因为观念的传播而引起的。
  
  群体的激情或许会超乎你的想象,这是因为它们很难动摇,让观念在群众的头脑裹扎根需要很长时间,而根除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多少。
  
  诸如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上个世纪的民主观念,或今天的社会主义观念,所有这些基本观念中都包含了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错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